黃警官講故事:《四十二章經》的介紹及佛教如何傳到中國的歷史(下)

 到月氏國,這個字也有人唸肉支國,有唸月氏國,就是古代的一個國家,也是一個佛教國家,當時他們國王非常地熱愛佛教,他們的地點大概在現在的中國的敦煌跟祁連山那一帶。所以你看敦煌壁畫,那時候就是佛教很興盛。所以現在敦煌壁畫是佛教的一大寶藏。月氏國,大概是在敦煌跟祁連山這一帶,也就今天的靠近阿富汗這些地區,都是屬於那時候月氏國的國土範圍。剛好在這個地方,月氏國遇到了攝摩騰跟竺法蘭兩位尊者,用白馬馱經像要來中國弘法。然後蔡愔就請他們一起,陪同他們一起來。到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到達洛陽,暫時住在鴻臚寺。

「鴻臚寺」,我們稍微介紹一下,鴻臚寺是古代官府的機構,「在周名行人,掌朝覲聘問之事」。在周朝的時候它是屬於,你要去覲見皇帝,這個事情,有點像外交部,這個事情就鴻臚寺在管的。以前不是一間佛寺,是一個政府的公家單位。那麼在秦朝叫「典客」,所以你看佛寺裡面有叫典座,它是「典客」。掌諸侯以及歸義蠻夷等事,就這些沒有開發的民族它來歸順,還有諸侯的事情,這是漢朝的時候是由鴻臚寺來負責,它的任務有點像今天的「外交部」。「寺是官舍」,是「府廷所在」,就辦公處所,「皆謂之寺」,其初僅用在「衙署」,以前是官府衙署,自從攝摩騰跟竺法蘭來以後,他們就暫時在鴻臚寺接受招待,後來又白馬寺做為他們的常住,從此以後給僧眾所居住的地方都稱為「寺」,沿習到現在。


好,我們再回到剛才這個地方。當時攝摩騰跟竺法蘭兩位尊者來的時候,就先暫時住在鴻臚寺,後來「乃建白馬寺」,以紀念這一匹白馬馱經,所以叫這一個用白馬名稱建立白馬寺,來提供給攝摩騰跟竺法蘭他們居住的地方。兩位尊者就翻譯出《四十二章經》。「為中國有佛寺」。「寺」是剛才講過,漢朝那時候官府辦事的機關,「它並不是廟,而是帝王所管轄的一級單位」,皇帝下面設九個寺,「寺的長官叫『卿』」。佛教傳入以後,「皇帝下面再增加一個單位」,就從九個寺再增加第十個寺,這個寺的名稱就叫「佛寺」。就是這樣來的,很有趣,「佛寺」,現在我們都叫「佛寺」。那中國翻譯經典就從這個時候開始。


新來的佛教,就受到朝廷皇帝以及大臣的崇奉跟保護了,於是這些中國五嶽的這些諸山道士心懷嫉妒。古代就會有嫉妒,不用到現在,在漢朝那時候就會有嫉妒了,我們說同行相忌。他們就上表奏給皇帝說了,「陛下棄本逐末,求教梵僧,恐非大道,臣等五嶽諸山,多有聰明智慧,博通經典者,請與試驗。臣等經術,悉能了了,太虛符咒,並皆明白,吞符餌氣,策使鬼神,入火不燒,履水不溺,願與比較」。這是挑戰了,要挑戰佛教了。老和尚說,有競爭就會有鬥爭了,接下來就戰爭了。所以中國佛教史上,就有三武滅佛,這個我們都聽過,佛教史裡面,被滅三次都沒有被滅掉。


你看他就跟皇帝說了,他說,陛下,你「棄本逐末」,我們中國是道家,你「棄本逐末」,你還求教那個「梵僧」,就是印度來的僧人,這恐怕不是「大道」。我們五嶽諸山這些道士,大家都很聰明有智慧,而且我們「博通經典」,你可以來考試,來比較比較。我們這些人所懂的「經術」,我們都能夠通達明瞭,不管是「太虛符咒」,而且也都很明白。我們畫符啦、燒符啦、吞氣啦、吐氣啦,我們可以策動鬼神,而且「入火不燒,履水不溺」,走在水上不會溺死,我們希望跟梵僧比較比較。


皇帝就答應了,選擇一個良辰吉日,在白馬寺的南方蓋三個臺,分別安置,一個臺是佛經,一個臺是道家的經典,一個臺是放什麼呢?它放佛舍利,倒不是放儒經,不是放儒家的經典,是放佛經,道家的經典,還有一個是佛舍利。那皇帝這邊就率文武百官在旁邊要,還有這些道士,當然還有攝摩騰跟竺法蘭,來比較一下,到底哪一個是真正有這個,我們現在講說有功德力的。結果叫人家舉一把火,把這三個平臺的東西的經典跟舍利全部燒。道家的經全部燒成灰燼,全部燒成灰燼了。「佛經則光焰煥發」,當然有燒起來,但是燒起來那個火焰傷不了那個佛經,「火不能燒」。當然這個現象是佛菩薩用神通力來護持佛經。攝摩騰跟竺法蘭他們有神通,你看這種高僧的神通,當下「踴身虛空」,像阿難尊者一樣,踴到虛空去,「現諸神變」。


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,對於這些外道,佛陀都是顯神通先度化他們,把他們降服。像佛陀有一次要度三迦葉那一千個徒弟,他們三兄弟一共有一千個徒眾。那他們是在拜火神教,那洞裡面有一隻龍,那隻龍就會把人家吃掉,火龍。佛陀為了度這三迦葉兄弟,佛陀就說,沒關係,他去住他那個洞內。結果他們三兄弟就要看啦,看是不是第二天佛陀被那隻火龍吃掉了。結果佛陀用神通力,用缽把那隻大龍攝在,像一個小龍、小昆蟲一樣,就攝在那個缽裡面了。那外道三兄弟馬上頂禮跪下去,皈依佛陀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乖乖地接受佛陀的教化,成為佛陀那個「一千二百五十人俱」的那其中的一千個,就是三迦葉兄弟。你看佛陀用神通降服火龍,跟這個一樣。


攝摩騰跟竺法蘭就「踴身虛空,現諸神變」,當場說一個偈語,「狐非師子類,燈非日月明,池無巨海量,丘無嵩岳榮,法雲垂世界,法雨潤群萌,顯通希有事,處處化群生」。這個是了不起,幾句話就把佛經的殊勝跟奧妙,用畫龍點睛把你講出來。哎呀,你們這些道家,你們想要說跟佛家比,但我們不是說一定要分彼此了。攝摩騰跟竺法蘭的意思是說,狐狸跟獅子那兩個長相有點像,也有尾巴的,狐狸看起來,不仔細看有點像獅子,但是牠太小了。他說,狐狸不是獅子。燈跟天上的日月也不能夠比。「池無巨海量」,你沒有像佛陀那種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的這種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這種心量。你那個池怎麼可以跟佛陀那個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相比?你只是一個池,水池而已。佛陀是什麼?是「巨海量」,功德性海。「丘無嵩岳榮」,你只是一個小山而已,是「丘」嘛,你怎麼可以跟中國東嶽高山,「嵩岳榮」就是很高聳那個山,那種千年的神木、萬年的神木,你那個小山怎麼可以跟它比呢?「丘無嵩岳榮」。


「法雲垂世界」,「法雲」是什麼?我們八地菩薩,法雲地菩薩,八地菩薩是不動地菩薩,到法雲地就成佛了。佛陀的法給眾生清涼,「法雲垂世界」,可以教化世間,讓世間眾生可以離苦得樂,可以轉迷為悟。所以「法雲」就是我們講說,「香雲蓋菩薩摩訶薩」,這個「香」是表什麼?「香」是表空有不二的真心。「法」就是一樣,空有不二。「雲」,你看是什麼?「雲」,你在下面看是有雲,可是你坐飛機坐到空中去,雲穿過去,所以「雲」代表,「雲」就是一種表法,是表什麼?它表空有不二,相有體無。但是你有雲,會不會覺得很清涼?所以古代禪師講,「青山原不動,白雲自去來。」所以「雲」在佛教裡面,它的形容非常地自在解脫,所以「法雲垂世界」。「法雨潤群萌」,佛陀的甘露法雨是滋潤所有眾生,十法界眾生,蠢動含靈都可以接受教化,一闡提都可以成佛,「法雨潤群萌」。


「顯通希有事」,你想要顯神通,對佛來講太簡單了嘛,六通本具的嘛,「顯通希有事」。「處處化群生」,你真正可以改變一個凡人變成聖人,從凡夫修成佛,那才是大神通,你弄這些神通是弄什麼神通?你把一個人改變,變成成佛,那才是大神通。他說,「處處化群生」。可以把鬼道眾生超度到極樂世界,把地獄眾生超度到極樂世界,那才是大神通。怎麼改變?讓他轉煩惱成菩提,那才是大神通啦。你顯那些什麼奇奇怪怪的什麼什麼那些變魔術,那些神通,那不是神通,「顯通希有事」。對佛經,人人都可以成佛。轉凡成聖才是大神通,轉迷為悟才是大神通,顯這些神通,這是非常稀有的。對我們佛經,對佛法來講,對學佛的人來講,能夠到開悟的時候,這些都是很正常,他日常生活就是可以顯神通了,不思議的,是這個意思。


這個時候,道士聽完了,六百二十八個人全部皈依佛教。「司空劉峻等」兩百六十個人,京師這些讀書人,文武百官,這些民眾三百九十人,還有皇帝後宮的陰夫人王婕妤,還有她的這些侍女,「彩女」就是她的這些侍者,一百九十人,看到這個神異,同時要求出家。皇帝也期待他們,希望他們能夠修證聖果,皇帝就為他們蓋十間佛寺,城外七間安僧,「城內三寺安尼」。從此以後,三寶具備,「佛法大行」。


這一段就是《四十二章經》,攝摩騰跟竺法蘭當時怎麼把佛教傳進來,這一段歷史非常地珍貴。


摘自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(第十九集) 黃柏霖警官主講


文字稿來源【因果教育弘化網】到月氏國,這個字也有人唸肉支國,有唸月氏國,就是古代的一個國家,也是一個佛教國家,當時他們國王非常地熱愛佛教,他們的地點大概在現在的中國的敦煌跟祁連山那一帶。所以你看敦煌壁畫,那時候就是佛教很興盛。所以現在敦煌壁畫是佛教的一大寶藏。月氏國,大概是在敦煌跟祁連山這一帶,也就今天的靠近阿富汗這些地區,都是屬於那時候月氏國的國土範圍。剛好在這個地方,月氏國遇到了攝摩騰跟竺法蘭兩位尊者,用白馬馱經像要來中國弘法。然後蔡愔就請他們一起,陪同他們一起來。到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到達洛陽,暫時住在鴻臚寺。


「鴻臚寺」,我們稍微介紹一下,鴻臚寺是古代官府的機構,「在周名行人,掌朝覲聘問之事」。在周朝的時候它是屬於,你要去覲見皇帝,這個事情,有點像外交部,這個事情就鴻臚寺在管的。以前不是一間佛寺,是一個政府的公家單位。那麼在秦朝叫「典客」,所以你看佛寺裡面有叫典座,它是「典客」。掌諸侯以及歸義蠻夷等事,就這些沒有開發的民族它來歸順,還有諸侯的事情,這是漢朝的時候是由鴻臚寺來負責,它的任務有點像今天的「外交部」。「寺是官舍」,是「府廷所在」,就辦公處所,「皆謂之寺」,其初僅用在「衙署」,以前是官府衙署,自從攝摩騰跟竺法蘭來以後,他們就暫時在鴻臚寺接受招待,後來又白馬寺做為他們的常住,從此以後給僧眾所居住的地方都稱為「寺」,沿習到現在。


好,我們再回到剛才這個地方。當時攝摩騰跟竺法蘭兩位尊者來的時候,就先暫時住在鴻臚寺,後來「乃建白馬寺」,以紀念這一匹白馬馱經,所以叫這一個用白馬名稱建立白馬寺,來提供給攝摩騰跟竺法蘭他們居住的地方。兩位尊者就翻譯出《四十二章經》。「為中國有佛寺」。「寺」是剛才講過,漢朝那時候官府辦事的機關,「它並不是廟,而是帝王所管轄的一級單位」,皇帝下面設九個寺,「寺的長官叫『卿』」。佛教傳入以後,「皇帝下面再增加一個單位」,就從九個寺再增加第十個寺,這個寺的名稱就叫「佛寺」。就是這樣來的,很有趣,「佛寺」,現在我們都叫「佛寺」。那中國翻譯經典就從這個時候開始。


新來的佛教,就受到朝廷皇帝以及大臣的崇奉跟保護了,於是這些中國五嶽的這些諸山道士心懷嫉妒。古代就會有嫉妒,不用到現在,在漢朝那時候就會有嫉妒了,我們說同行相忌。他們就上表奏給皇帝說了,「陛下棄本逐末,求教梵僧,恐非大道,臣等五嶽諸山,多有聰明智慧,博通經典者,請與試驗。臣等經術,悉能了了,太虛符咒,並皆明白,吞符餌氣,策使鬼神,入火不燒,履水不溺,願與比較」。這是挑戰了,要挑戰佛教了。老和尚說,有競爭就會有鬥爭了,接下來就戰爭了。所以中國佛教史上,就有三武滅佛,這個我們都聽過,佛教史裡面,被滅三次都沒有被滅掉。


你看他就跟皇帝說了,他說,陛下,你「棄本逐末」,我們中國是道家,你「棄本逐末」,你還求教那個「梵僧」,就是印度來的僧人,這恐怕不是「大道」。我們五嶽諸山這些道士,大家都很聰明有智慧,而且我們「博通經典」,你可以來考試,來比較比較。我們這些人所懂的「經術」,我們都能夠通達明瞭,不管是「太虛符咒」,而且也都很明白。我們畫符啦、燒符啦、吞氣啦、吐氣啦,我們可以策動鬼神,而且「入火不燒,履水不溺」,走在水上不會溺死,我們希望跟梵僧比較比較。


皇帝就答應了,選擇一個良辰吉日,在白馬寺的南方蓋三個臺,分別安置,一個臺是佛經,一個臺是道家的經典,一個臺是放什麼呢?它放佛舍利,倒不是放儒經,不是放儒家的經典,是放佛經,道家的經典,還有一個是佛舍利。那皇帝這邊就率文武百官在旁邊要,還有這些道士,當然還有攝摩騰跟竺法蘭,來比較一下,到底哪一個是真正有這個,我們現在講說有功德力的。結果叫人家舉一把火,把這三個平臺的東西的經典跟舍利全部燒。道家的經全部燒成灰燼,全部燒成灰燼了。「佛經則光焰煥發」,當然有燒起來,但是燒起來那個火焰傷不了那個佛經,「火不能燒」。當然這個現象是佛菩薩用神通力來護持佛經。攝摩騰跟竺法蘭他們有神通,你看這種高僧的神通,當下「踴身虛空」,像阿難尊者一樣,踴到虛空去,「現諸神變」。


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,對於這些外道,佛陀都是顯神通先度化他們,把他們降服。像佛陀有一次要度三迦葉那一千個徒弟,他們三兄弟一共有一千個徒眾。那他們是在拜火神教,那洞裡面有一隻龍,那隻龍就會把人家吃掉,火龍。佛陀為了度這三迦葉兄弟,佛陀就說,沒關係,他去住他那個洞內。結果他們三兄弟就要看啦,看是不是第二天佛陀被那隻火龍吃掉了。結果佛陀用神通力,用缽把那隻大龍攝在,像一個小龍、小昆蟲一樣,就攝在那個缽裡面了。那外道三兄弟馬上頂禮跪下去,皈依佛陀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乖乖地接受佛陀的教化,成為佛陀那個「一千二百五十人俱」的那其中的一千個,就是三迦葉兄弟。你看佛陀用神通降服火龍,跟這個一樣。


攝摩騰跟竺法蘭就「踴身虛空,現諸神變」,當場說一個偈語,「狐非師子類,燈非日月明,池無巨海量,丘無嵩岳榮,法雲垂世界,法雨潤群萌,顯通希有事,處處化群生」。這個是了不起,幾句話就把佛經的殊勝跟奧妙,用畫龍點睛把你講出來。哎呀,你們這些道家,你們想要說跟佛家比,但我們不是說一定要分彼此了。攝摩騰跟竺法蘭的意思是說,狐狸跟獅子那兩個長相有點像,也有尾巴的,狐狸看起來,不仔細看有點像獅子,但是牠太小了。他說,狐狸不是獅子。燈跟天上的日月也不能夠比。「池無巨海量」,你沒有像佛陀那種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的這種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這種心量。你那個池怎麼可以跟佛陀那個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相比?你只是一個池,水池而已。佛陀是什麼?是「巨海量」,功德性海。「丘無嵩岳榮」,你只是一個小山而已,是「丘」嘛,你怎麼可以跟中國東嶽高山,「嵩岳榮」就是很高聳那個山,那種千年的神木、萬年的神木,你那個小山怎麼可以跟它比呢?「丘無嵩岳榮」。


「法雲垂世界」,「法雲」是什麼?我們八地菩薩,法雲地菩薩,八地菩薩是不動地菩薩,到法雲地就成佛了。佛陀的法給眾生清涼,「法雲垂世界」,可以教化世間,讓世間眾生可以離苦得樂,可以轉迷為悟。所以「法雲」就是我們講說,「香雲蓋菩薩摩訶薩」,這個「香」是表什麼?「香」是表空有不二的真心。「法」就是一樣,空有不二。「雲」,你看是什麼?「雲」,你在下面看是有雲,可是你坐飛機坐到空中去,雲穿過去,所以「雲」代表,「雲」就是一種表法,是表什麼?它表空有不二,相有體無。但是你有雲,會不會覺得很清涼?所以古代禪師講,「青山原不動,白雲自去來。」所以「雲」在佛教裡面,它的形容非常地自在解脫,所以「法雲垂世界」。「法雨潤群萌」,佛陀的甘露法雨是滋潤所有眾生,十法界眾生,蠢動含靈都可以接受教化,一闡提都可以成佛,「法雨潤群萌」。


「顯通希有事」,你想要顯神通,對佛來講太簡單了嘛,六通本具的嘛,「顯通希有事」。「處處化群生」,你真正可以改變一個凡人變成聖人,從凡夫修成佛,那才是大神通,你弄這些神通是弄什麼神通?你把一個人改變,變成成佛,那才是大神通。他說,「處處化群生」。可以把鬼道眾生超度到極樂世界,把地獄眾生超度到極樂世界,那才是大神通。怎麼改變?讓他轉煩惱成菩提,那才是大神通啦。你顯那些什麼奇奇怪怪的什麼什麼那些變魔術,那些神通,那不是神通,「顯通希有事」。對佛經,人人都可以成佛。轉凡成聖才是大神通,轉迷為悟才是大神通,顯這些神通,這是非常稀有的。對我們佛經,對佛法來講,對學佛的人來講,能夠到開悟的時候,這些都是很正常,他日常生活就是可以顯神通了,不思議的,是這個意思。


這個時候,道士聽完了,六百二十八個人全部皈依佛教。「司空劉峻等」兩百六十個人,京師這些讀書人,文武百官,這些民眾三百九十人,還有皇帝後宮的陰夫人王婕妤,還有她的這些侍女,「彩女」就是她的這些侍者,一百九十人,看到這個神異,同時要求出家。皇帝也期待他們,希望他們能夠修證聖果,皇帝就為他們蓋十間佛寺,城外七間安僧,「城內三寺安尼」。從此以後,三寶具備,「佛法大行」。


這一段就是《四十二章經》,攝摩騰跟竺法蘭當時怎麼把佛教傳進來,這一段歷史非常地珍貴。


摘自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(第十九集) 黃柏霖警官主講


文字稿來源【因果教育弘化網】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