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警官講故事:四安樂行的含義

我們先來講一下,什麼叫「四安樂行」?就是慧思禪師教他的。「四安樂行」是《法華經》安樂品裡面所說的四種安樂行。我跟各位講什麼叫「安樂行」?我們以前在學講經的時候,老師就教我們。比如說,達摩祖師見到梁武帝的時候,梁武帝跟他講說,我供養這麼多出家人,蓋了這麼多佛寺,印了這麼多經,我有沒有功德?達摩祖師說,毫無功德。梁武帝就問達摩祖師說,為什麼沒有功德?達摩祖師說,「淨智妙圓,體自空寂。如是功德,不以世求。」功德是向內求不是向外求,不是說你蓋多少佛寺,供養多少出家人,印多少經,你才會開智慧,不是。那個是福報,那是修福,但是修福重不重要?重要,佛陀教我們福慧雙修嘛。

老法師告訴我們說,你修福修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時節因緣到了,「福至心靈」,就是因緣一到的時候,你智慧就開了。所以達摩祖師就這樣跟梁武帝說,「淨智妙圓,體自空寂」,「淨智妙圓」就是說我們本來圓滿俱足的智慧,叫「淨智妙圓」。「淨智」就是清淨的智慧。「妙圓」就是,「妙」就是不可思議。「圓」是圓滿俱足,佛有,我們也有;如果佛有,我們沒有,那不圓滿,那就不平等嘛。


「體自空寂」,我們這一念本有的智慧,它是清淨的,它的本體是清淨的,叫「空寂」,是第一義空,是真空妙有。什麼叫第一義空,真空呢?就是六祖大師所開悟的那首偈子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無明煩惱斷盡了,我、法二執都破了,那是第一義空,就是絕待的境界。相對待的境界那不是第一義空,什麼叫相對待?有高就有低,有好就有壞,那是相對待。絕待就是什麼呢?絕待就是已經到最頂端的,就像我們《楞嚴經》的大佛頂,那已經是到最高境界的。


我們一般的形容就是說,像雨水打在玻璃上,一點都掛不住。禪宗裡面講說,人從百花過,片葉不沾身。有沒有看到花?有看到花。有沒有經過花園?有。紅花、白花都看得到,但是心裡一點痕跡都沒有,這叫第一義空。就是我們的心體是絕待的,叫「淨智妙圓,體自空寂。」「寂」就是清淨的意思。「如是功德,不以世求」,這樣的功德,戒定慧,不是說你在世間上做什麼事情,他才會得到的。你只要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,再破一品根本無明,你就分證一分法身。等到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,你入妙覺,你就究竟了,入常寂光淨土,你這個淨智妙圓就恢復了,所以「不以世求」。


梁武帝聽到這樣很不高興,為什麼?因為梁武帝的我執還在啊,他還有一個我蓋廟,還有被我蓋的廟,還有我蓋這麼多廟。我供養出家人,那麼多出家人被我供養,我供養這麼多出家人,這麼多的功德、福報。那就有我相啦,我相就是梁武帝啊,人相就是這麼多,供養這麼多出家人啊。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有這樣多的功德啊。那你四相未破,你我還在,怎麼有可能見到法身,見到這個功德呢?


所以梁武帝說,送客。達摩祖師就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,等二祖慧可大師出現斷臂求法。你想想看,一個一代宗師,要等他的徒弟出現還要等九年。然後他的徒弟二祖慧可大師,神光法師,還要斷臂求法,一個手臂砍掉。古代人是這樣求法,現在你去哪裡斷臂求法呢?都跑光了還斷臂求法?達摩祖師這樣離開,來像一片白雲,離開也像一片白雲,這樣的行為叫「安樂行」。你做得到嗎?真正解脫的,他開智慧的人,富貴對他來講是如浮雲。你不管是皇帝在眼前,他還是如是說,窮人在眼前,他也是如是說,他平等的。是什麼人可以達到安樂行呢?清淨、平等、覺,你就平等,你就安樂行。那個安樂行,就完全解脫了。所以到極樂世界叫安樂國。


所以我們這個地方,《法華經•安樂行品》裡面所說的「四種安樂行」,它是指修行的一個依止。第一個,「身安樂行。」第二個,「口安樂行。」第三個,「意安樂行。」講來講去還是講身口意。第四個,「誓願安樂行。」「誓願」是四弘誓願。我跟各位一一解釋一下。


第一個,「身安樂行」,你修行的時候,這是慧思禪師教智者大師的,你要這樣修行。「身安樂行」,它一共有十種。「豪勢」,你要遠離豪勢。我們現在用中國國內的一個通俗的用語啦,這不是我說,因為報紙都這樣講,土豪,就用通俗的話講叫什麼?財大氣粗,這個是一般社會上的形容詞,財大氣粗,有權有勢,這種人要遠離。「身安樂行」第一個,要遠離豪勢。

第二個,「神人邪法」,我們沒有學佛的,可能會求神問卜,哪怕是學佛的也是一樣。前幾天我聽到一個蓮友跟我講,他說,哎呀,某某師姐,學佛學了三十幾年,最近對一個道士非常地崇拜,那位道士有一點小神通。我聽一聽我就搖搖頭,道士,我們沒有貶損的意思啦,智慧比較重要?還是法術比較重要?神通是抵不過業力的,智慧可以消除業力。所以第二種要遠離的人叫「神人邪法」。你看到那個邪法,你不要聽、不要看,你沒有本事你就不要看。你除非到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你才可以看一下,因為你看了你不動心嘛。你看了你就會著相生心,你就诶,這好像不錯,你就去學,你就學歪了。

以前淨空法師在美國講經,有一個人著魔,女的,修密的。密裡面也有很好,我們不能說修密都不好。然後她就去請淨空法師說,師父你幫我加持一下,好像有人在跟我講話。現在這種東西很多,前幾天有一個師姐來找我,我說,我不會,妳不用找我,我只會分享佛法,我不會,我說,妳拜佛懺悔,妳誦經迴向、念佛迴向。妳過去生惱害眾生嘛,所以妳現在就惱害,別人給妳惱害嘛,因果報應嘛。


那位師姐就求淨空法師給她加持,淨空法師就跟她講。師父講說他在美國講經的時候,其實二、三十個人,三、四十個人就很好了。因為美國那個地方地廣人稀,要到一個地方去,都要開車開很遠。所以老法師在那邊講經,能夠一百多人,就算是很了不起了,平常都是三、四十個,二、三十個。那位女眾,淨空法師就問她說,妳是不是很喜歡去修「發財咒」啊?修密裡面的咒神呢?她說,哎呀,對對對啦,師父你怎麼知道?師父說,一看就知道,妳財迷心竅啦,妳跟其他的這種,我們這裡講的這個,什麼叫邪法?就是心外求法。各位不要誤會說邪,好像聽到邪好像覺得有一點恐怖的樣子,所謂的邪就是心外求法。


結果那個女眾跟師父承認說,沒有錯。因為有某一位,也算是其他宗教的,也是佛教裡面的一個派別,來就教妳怎麼樣子迅速可以發財。這個叫什麼?「神人邪法」。他應該教妳解脫才對,怎麼教妳發財呢?八正道裡面,正見、正思惟,妳正見,妳沒有正確的知見,當然就沒有辦法正確的思惟,這是第二種。


第三種,「凶險嬉戲」,學佛人不要到不正當的場合,什麼網吧啦、網咖啦,那就是什麼?「凶險嬉戲」,那邊有很多凶神惡煞在那裡,不良少年械鬥,你可能會受池魚之殃。所以「鬥鬧場」,《弟子規》裡面講,鬥鬧場不要靠近,舞廳啦、酒家啦,唱歌的地方啦,我們臺灣叫卡拉OK啦,網咖啦,臺灣叫網咖,大陸叫網吧,或者什麼,臺灣叫夜店啦,喝酒地方,那個地方很容易出事情,學佛人不能去,絕對不能去。賭場啦、釣蝦場啦,都不要去。這叫做「凶險嬉戲」,「嬉戲」就是遊戲。


第四個,「旃陀羅」,「旃陀羅」是印度的四個種姓裡面,第一個,我們講過婆羅門,最高級;第二個,剎帝利,統治階級;第三個,吠舍,士農工商;第四種,旃陀羅,我們用現在講說,在印度叫賤民嘛,但是現在大家人人平等嘛,你不能說你是賤民,就是他的這個階級比較低一點的地方,每一個人的因果業力都不一樣。所以有時候,這個算是比較,旃陀羅就是這一種,他的階級比較低的地方,畢竟他們有他們的習氣,你可能會受他影響,所以這個旃陀羅也要避開。


第五個,「二乘眾」,有些人就會覺得很奇怪說,二乘眾為什麼要遠離呢?他也是修行人啊,因為二乘眾是小乘的。慧思禪師教他的弟子智者大師,不要去靠近,不然你會變成小乘。這是第五種,「二乘眾」。


第六個,「欲想」,會造成你想入非非的,有欲望的這種東西不要去碰。比如我們現在打一個比方,現在網路裡面很容易看得到的色情影片,或是情色的相片,不要看,那個就是會「欲想」,要遠離。


第七,「五種不男之人」,這個「五種不男之人」,我去瞭解了一下,宣化上人有講過,宣化上人在一九六八年,在美國加州舊金山講過這個「五種不男之人」。宣化上人說,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,他也不能夠幹男人的事情,但也不能做女人做的事情,所以宣化上人把他取成叫不男不女。


他第一種,叫「生」,五種不男,第一種叫「生」,他從母親的肚子生出來以後,就沒有男根的象徵,也沒有女根的象徵。這是第一種的,算是比較跟別人不同的。


第二個就是「犍」,「犍」,它的意思是說,本來是男根的,但是他把男根割掉了。像現在有一點像現代人講的,醫學上說的叫變性人,在泰國很多。男眾把他變成女眾,俗名那個名字就不太雅了,我們就不說了,報紙都會登載,我們一般稱叫變性人,在泰國很多。他把男根割掉了,或者他的男根的地方爛掉了,這個叫「犍」。


第三種叫「妒」,嫉妒,他看到男人,他會生嫉妒心,他就變成男的。但是他又不能做男人做的事情,也就是說一般來講的話,男眾可以結婚生子,他又不行,他又不能結婚生子。他看到女的,他也會生一種嫉妒心,他又變成女的,但是他又不能生小孩,這個叫做,這種第三種叫「妒」,他是由嫉妒心變現出來的。


第四種叫「變」,他一陣子會變成男眾的個性傾向,一陣子就變成女眾的個性跟女眾的傾向,這個叫做「變」。他這個時間不一定,有時候比較短。


第五種叫「半」,半個月變成一個男人,半個月變成女人。


這五種,照宣化上人的說法,這五種五不男人不能出家。為什麼會變成這種果報呢?他有時候,你自己行淫啦,自己自行淫慾啊,宣化上人說,自己行淫慾啊,這種也會變成五種不男。所以宣化上人說的意思,大部分都是因為同性戀造成的,同性戀。雖然同性戀現在也是有人權,他是合法的,有些地方,國家都是合法的。甚至在美國的話,同性戀他有些地方州,他可以結婚。但是宣化上人說的意思是說,有這種傾向的,大部分都是他有同性戀的傾向。我們因為要解釋到這個地方,不得不這樣講。我們都要尊重,每一個人都有佛性,每一位眾生都有佛性,只是因為無明顛倒所造成的。這個是剛才講說,遠離五種不男之人。


第八,就是「危害之處」,跟剛才那個「凶險嬉戲」,有一點一樣,會有危險的地方不要靠近。


第九,「譏嫌之事」,你去做了,你去進入了,可能會遭到人家的譏嫌,這個要遠離。


第十,「畜養年少之弟子沙彌小兒」,這個也要避免。所以身要遠離這十種事,「常好坐禪,修攝其心,故名身安樂行。」


第二個,「口安樂行」就是要遠離四種語言。第一個,「不樂說人及經典之過」,這個是我們常會犯的,這部經怎麼樣啦?那部經怎麼樣啦?這個人修得怎麼樣?那個人怎麼樣啦?這個叫會說人家是非。所以第一個,要不樂說,不要說人跟經典的過。


第二種,「不輕慢他」,不要去瞧不起人。


第三,「不讚他」,這個很容易去犯。上個月我們到日本去講傳統文化,我們有一位老師講得很好,另外一位老師就讚歎他。我就過去輕輕跟他講說,你不要再讚歎了,人還沒有到開悟的時候,沒有到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到達安樂行的程度的話,都禁不起誇讚的。所以我馬上靜悄悄跟他講說,你不要再誇讚了。诶,這裡人家慧思禪師就教智者大師說,第三個,「不讚他」。為什麼?因為你讚歎他,一來,他容易引起人家嫉妒。二來,怕他貪瞋癡慢疑還沒有斷掉,對他修行上是有障礙的。所以第三種,不讚他,也不毀他,也不要毀謗他。


第四種,「不生悲恨之心」,這是我們容易犯的。對於未來都很憂愁,或是對於感情的東西很執著,最後產生一種過度的悲恨之心,這個不行。這四種,要遠離這四種語言,「口能如是,則得安樂修攝其心,故名口安樂行。」


第三種,「意安樂行」,你的心要遠離四種過。第一種,「嫉諂」,嫉妒諂媚,這個要遠離,不要去犯這樣的一個過。第二種,「輕罵」,輕視別人罵別人。第三種,「以大行訶罵小行之人」,自己稱為自己是大菩薩,別人都是小乘的,就訶罵他,這個也不行。第四,「爭競」,跟人家競爭。要遠離這四種過錯,你就可以常好安樂,「修養其心,故名意安樂行」。


第四種,「誓願安樂行」。他這個地方教智者大師說,你應該在《法華經》,「向不聞不知不覺之眾生,起慈悲心」。就是說你雖然深入《法華經》了,對於這些沒有學佛的人,他沒有聽過的,他不知道的,他沒有覺悟的眾生,你要生悲憫心。就像以前我們臺北的華梵大學的校長曉雲導師,她是天台宗的徒孫,也是倓虚老法師他的入室弟子。她就常常跟她弟子,跟蓮友講,她說,對你們的家人,如果沒有學佛,你要生悲憫心,為什麼?因為他智慧還沒有開,因緣還沒有到,你要悲憫他,不要瞧不起他。


就是這裡講的,對於不聞不知不覺之眾生,起慈悲心。你要發一個願,發什麼願?他說,如果我哪一天成佛了,我開悟了,我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我要以神通力、智慧力,引他進入佛法裡面來。他說,你要發這個願,對於這些不聞不知不覺的眾生,你要發一個大願說,將來我成佛,第一個度你。就像佛陀當時碰到歌利王,這個故事我們講了很多了,我們就不再重複。


歌利王認為佛陀他是一個修行人,怎麼可以跟他的嬪妃講話,他動了慾望之心。佛陀說,我沒有動,歌利王拿刀割佛陀的耳朵啦、手腳啦,他說,你痛不痛?有沒有起瞋恨心?佛陀說,我沒有起瞋恨心,一如我沒有起慾望之心,如果我有起這個心,我就不能恢復,結果馬上就恢復了。而且佛陀跟歌利王講,我將來成佛,第一個我要先度你,就是這一世的佛陀的弟子憍陳如尊者,這就是什麼?你要學佛陀對這種不聞不知不覺的眾生,你要起一個大悲心說,我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我將來成佛了,我要以神通力、智慧力,引你進入佛法的大海裡面。發起這個誓願以後,你就可以好好地攝心修行,這個叫「誓願安樂行」,以願導行。


以上四種就是智者大師,他的老師慧思禪師來教他這四種安樂行,智者大師就依止他開始修行。


摘自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(第一八二集) 黃柏霖警官主講


文字稿來源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】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