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警官講故事:六句修行法語


好,接下來我們這一段裡面,其實它有一個重點,就在五百二十九頁的倒數第二行,紫虛元君她說,「道生於安靜,德生於謙退,福生於清儉,命生於和暢,患生於多慾,過生於輕慢。」其實紫虛元君她雖然是道家的一個修行者,而且也修行有成就,她得道成仙了。這六句其實也可以適用於一般的修行人。你看這裡面講道,一個講德,一個講福,一個講命,一個講憂患,一個講過錯,這跟我們一般修行人都有關係,所以這六句其實很重要。她雖然是道家的,我們嘗試用佛家的角度來解釋這六句的道理,來做為我們修行上的參考。那我們還是一樣引用老法師他的開示。所以老法師也講說,儒釋道它是相通的,眾神一體,老法師講,眾神一體。


這個地方第一句,「道生於安靜」,我們說,三皈依裡面講說,「自皈依佛,當願眾生,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」。其實它這個「安靜」是什麼呢?如果我們用佛家的角度,「安靜」就是清淨心,所以道生於清淨,你怎麼樣可以開悟呢?你怎麼樣道業可以成就呢?所以老子說,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」「道」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,真如自性,「非常道」,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說得出來都不是道了。


所以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講,「一切法,從本已來,離言說相,離心緣相,離名字相。」所以真如跟阿賴耶,阿賴耶可以緣一切法,但是緣不到真如。所以怎麼樣可以能夠明心見性呢?就要悟這個道,要像六祖大師一樣,他真的破了我執、破了法執,再破根本無明,那清淨心就現前,就見法身。所以這個地方老法師說,怎麼樣修清淨心呢?他說,我們平常吃東西都要小心謹慎,老法師先從食物開始講起,食物跟清淨心有什麼關係呢?跟吃東西有什麼關係呢?這有關係。比如說像我們新北市土城承天禪寺廣欽老和尚,他在修道的時候,他入定,他可以一個禮拜定中他不用吃東西。他為什麼?他清淨心。


所以老法師說,平常我們吃東西都要小心謹慎,以免食物中毒。可是老法師說,你要知道怎麼解毒呢?最好的解毒方法是什麼呢?其實最好的解毒方法是什麼?你吃任何食物,你不管喝茶、喝咖啡、吃食物、用齋,老法師所講的十念法,你先念供養偈,供養佛、供養法、供養僧、供養一切眾生,然後念十句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加持這個食物,本身就幫你解毒了。


所以老法師說,最好的解毒方法是什麼?我們世間人都要去裝那個機器,要過濾那個水,那個水裡面會有,含有很多不好的礦物質。其實最好的解毒方法,因為你身體是,你的五臟六腑其實都是肉做的,用久了它像機器一樣,它就會老化,它解毒功能就不好了。你的肝的解毒功能,你的腎的功能,它就慢慢會老化。老法師說,最好的解毒方法就是清淨心,這一點我們要懂,就是大慈悲心。


所以人家修行很好的人,那磁場能量是不一樣的,能量不一樣的。所以把任何的毒藥拿給諸佛菩薩,它也不會起作用,原因在哪裡?諸佛菩薩心清淨,諸佛菩薩心慈悲,所以慈悲心是最好的解毒妙藥,最有效的一個方法就是清淨心、慈悲心。我們的心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,所以很容易被這些毒物所感染,這問題就講出來了,有些人為什麼說,诶,他明明學佛、念佛,他為什麼得肺癌呢?他為什麼長腦瘤呢?他沒有清淨心,他慈悲心沒有出來,沒有開發出來,不是他念佛沒有用。


我有蓮友得肺腺癌的,得肺腺癌死掉的,五十幾歲而已,五、六十歲而已。最近有個蓮友也是這樣,他得什麼?他得肺癌,他腦部長瘤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很感恩老和尚這樣給我們開示,最好的解毒方法就是清淨心、慈悲心。老法師說,我們看到一些一心專注的人,無論是年輕人或是老年人,老法師特別舉以前他在美國講經的時候,幫他寫那個《彌陀要解講記》的劉承符老先生。這本《講記》我看過,老法師講的,是劉承符先生,老居士記錄的。老法師說,你看劉承符老居士,他的體能上的變化,他的精神、他的相貌上的變化,這證明什麼?佛說的一點都不假,就是三轉法輪裡面的證轉,證明做給你看,證明給你看。


所以我們為了自身的健康,想要少病、少惱,若不修清淨心、不修慈悲心,是沒有辦法做到的。我們現在懂了,它比藥還有用,比你吃什麼仙丹妙藥還有用。有很多人花再多的錢,都可以去買那個仙丹妙藥,可是他還是一身都是病。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講清淨心跟慈悲心。


再來第二句,「德生於謙退」,這個地方就講忍讓,這一句話的重點就是忍讓,「謙退」就是忍讓。老法師說,古人講說,「處事難,處人更難」,我們常講,俗話說,做事很容易,做人很難,就是這句話的意思。「處事難,處人更難」,為什麼?人都是凡夫啊,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啊。所以凡夫的心是千變萬化的,蓮友也好、朋友也好、兄弟姐妹也好,乃至於夫妻眷屬、子女也好,大家都是凡夫嘛。


凡夫的心是千變萬化的,凡夫的念頭是隨境界在轉的,所以相處當然有困難。唯一的原則是什麼?忍讓。這是老法師教你怎麼做人,怎麼跟親戚朋友相處?怎麼跟夫妻相處?怎麼跟子女相處?沒有什麼祕訣,就是忍讓,尤其學佛人更應該要學這一條,你不忍讓也不行。人家說,你看,學佛人是這個樣子,跟我差不多,那你就做一個最壞的典範,讓他造口業,這學佛沒有用。所以老法師說,唯一的原則就是忍讓,要放寬自己的心量,學著能夠容忍、能夠忍讓,避免一切的衝突、摩擦。


欸,這是真的喔,兄弟為什麼不和?不能忍讓嘛。為什麼兄弟會衝突、會摩擦?甚至兄弟相殘,為了錢財,為了爭奪財產,互相殘殺,不能忍讓嘛,不能夠容忍嘛。所以我們學佛人護持這個道場的戒律精神,修六和敬,六和敬的護持就是忍讓。你在一個道場裡面,你不能夠忍讓,你就不能夠跟人家六和敬,不能夠忍、不能讓,六和敬就被破壞了,和敬就被破壞了。這就是戒律裡面講的破和合僧,五逆罪裡面有破和合僧,這是墮阿鼻地獄的業因。在五逆罪裡面,其他四條都不容易犯到,這一條最容易犯,所以值得我們學佛人警惕。而不知不覺就犯了,唯有一心向道,能忍讓的人才得以避免。


老法師說,像六祖惠能大師他說的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。六祖大師只為生死事大,所以他有這麼高的警覺心,一心一意的要了生死、出三界,世間一切跟他不相干的,順境、逆境一切都隨順,以了生死為重要。我們念佛人以往生為第一要務,除了求往生以外,沒有任何一樁事情值得放在心上。這一句話要把它記起來,除了求往生以外,沒有任何一樁事值得放在心上。真正慈悲的人,遇到違逆、破戒或是違規的、作惡的同參道友,不僅要容忍,而且要用智慧善巧去感化他,這就是大慈大悲。老法師這句話講得非常地好啊,你的德行就出來了嘛,德行怎麼出來?忍讓,德行就出來了。


第三個,「福生於清儉」,老法師說,愈節儉身體愈健康,眾生很苦,怎麼代眾生苦?我自己認真修行就是代眾生苦,特別是在這個困難的時代、災難的時代,大家都感覺很憂患的時候,現在這個時候大家憂鬱症很多。我們學佛人做出一個怎樣適應當前環境的榜樣給他們看,為什麼在這個艱難困苦的環境裡面,我們沒有憂慮呢?我們可以過得很清閒、很自在呢?他們就會向我們學習,這個叫做代眾生苦。


平常養成一個節儉的習慣,生活很容易過,節儉是美德,其實節儉就是修福報、累積福德,你愈是節儉,身體愈健康。老法師說,以前他在講經的時候常常講到,特別是在澳洲講經的時候,他說,澳洲、紐西蘭,牛羊的數目超過居民,比人多。全世界最有名的就是澳洲的牛羊,澳洲跟紐西蘭的牛羊長得特別好,它外面的草原豐富,牛羊就是吃青草,只有吃一種,沒有調味料,牛羊的身體養得那麼好。我們人講求味道,色香味,吃出一身的病出來,還不如這些牛羊。你從這裡想一想,單一的東西能不能養身?能。老法師就講了,動物跟人沒有兩樣,是人把自己的身體糟蹋掉。


也就是說,我們人容易分別、執著,在我們生活當中衣食住行,精心的去挑剔,這是煩惱,煩惱是什麼?就是病毒的根源,你住要住得好、吃要吃得好、穿要穿得好,什麼都要挑剔。老法師說,這就是煩惱,煩惱是什麼?就是病毒的根源,佛把貪瞋癡說成三毒,那我們天天用貪瞋癡,我們用不用貪瞋癡?我們在用,你從來沒有離開過三毒,那病怎麼會好呢?身體怎麼會好呢?所有一切煩惱助長三毒,你怎麼不會生病?


哎呀,老法師講得真是好啊,「福生於清儉」,這個世間許許多多人得了不治之病,痛苦不堪,病從哪裡來呢?自作自受,他要是真的相信佛的話,息滅貪瞋癡,勤修戒定慧,什麼病都沒有。這老法師開示的,在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裡面,第七十四集講的這個節儉。


再來「命生於和暢」,老法師說什麼?這個地方講就是什麼?就是六和敬裡面的和,老法師墨寶常常寫一個字,叫和,就是講這裡,「命生於和」。你怎麼生活過得愉快?你的生命過得非常幸福美滿,你的慧命能夠非常祥和、非常平靜、平等,和很重要。我們常常會跟人家對立,自己跟自己對立,自己的內心都不和平,如何跟別人可以和平呢?所以老法師說,他跟我不和,我要跟他和。比如說,你跟你太太不和,你太太跟你不和,對不對?你要跟她和。你哥哥跟你不和,你要跟他和。老法師說,柔和是外表,跟任何人相見要和顏悅色,不要臉色很難看,一團和氣。中國人講和為貴,他跟我不和,我要跟他和。


比如在人事環境裡面,那個人對我有誤會,我們明瞭,他不瞭解我,我瞭解他,或者是他是自己產生誤會,或者是受別人的兩舌挑撥,他聽信別人的謠言,對我產生誤會,我們清楚。他毀謗我、批評我、羞辱我,我們對他不必辯論,我們完全接受。《金剛經》裡面講的,若為人輕賤,「先世罪業,則為消滅,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你如果持《金剛經》,你心清淨,你現在被人家輕賤,本來應該到惡道去受報的。「先世罪業」就是以前所造的罪業,即為消滅。跟這裡講的一樣,別人毀謗我、批評我、羞辱我,我對他不必辯論,我接受,接受就是消業。現代人很難做到這一點,都在那邊辯解,其實接受就是消業。


所以我們常常說,他在講我的是非,他在消我的業障。古大德、佛菩薩教給我們,我們接受過來,認真的反省,他的批評,我們想一想有沒有過失,「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」。要是有,感謝他,他提醒我們,我們馬上改過,沒有的話也很好,他提醒我不要犯這個過失。不但不怨恨他,還感謝他,他肯照顧我,他肯教訓我,我們用感恩的心回報。久而久之,他也覺悟了。試想看看,在現在的社會,一生能遇到幾個人接受他的批評而感恩他呢?我們一生當中能遇到幾個呢?最後想一想,那個人是好人。


所以如果對方批評你,你能夠這樣接受,不辯解,對方那個人會生慚愧心,他批評你,結果你沒有反擊,你也沒有跟他爭論,你反而接受了,對方會生起慚愧心,他可能會回頭,那他就得度了,那就是你度他的,這叫自度度他。你自己不能夠度自己,你怎麼可以去度別人呢?所以你接受了他的批評,就是你自己度自己,你度了自己,對方也慚愧了,你也度了對方,這叫自度度他。這是這一段,「命生於和暢」。


再來「患生於多慾」,妄念少,吃得少,身體健康。老法師說,能量最大的消耗,消耗到哪兒去了呢?消耗在妄念,勞心勞力消耗得並不多。這是早年淨空老法師跟李老師在臺中學經教,老法師在臺中住了十年得到的結論。他說,李老師在那個時候,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祕書,每天上班,而且兼兩個學校的教授工作。因為李老師在中興大學跟中國醫藥大學上課,他自己還有很多志業,一個是臺中蓮社,一個是慈光圖書館,還有兩個育幼院,還有一個養老院,還有一個菩提醫院,李老師都要去照顧。因為李老師是一個很好的大夫,他會懂中醫,很多人都找他看病,他雖然不掛牌,但是知道的人都會去找他。


淨空法師說,他們這些學生就不用說了,當然是給李老師看病,每天跟老師都會見面,天天都有。老法師到臺中是一九五七年,那時候臺中蓮社的蓮友有二十萬人,李老師把它分成四十八個班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分成四十八班,每一個班有一個代表,每個月跟老師見一次面,四十八班。所以他天天跟大家見面,每天下午至少兩個小時,跟大眾見面,天天見面,忙得不亦樂乎。


他的工作量,就是李老師的工作量,那時候看,超過五個人的工作量。結果在吃東西的時候,在吃飯的時候,李老師一天只吃一餐。淨空法師那時候學他的老師,也學吃一餐,吃得少。他們吃什麼呢?吃小饅頭,像雞蛋那麼小的小饅頭兩個,李老師吃兩個。老法師跟李老師在一起,兩個他不夠吃,淨空老法師要吃三個小饅頭。所以當時李老師每天生活費是臺幣兩塊錢,淨空法師每天要三塊錢,淨空法師也是吃一餐,淨空法師的生活費要九十塊錢,李老師只要六十塊錢。


淨空法師說,他沒有辦法跟他老師比。他得到一個結論,他向老師報告,老法師跟他老師說,能量的消耗,大概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,正念的消耗能量比較少,胡思亂想,想得太多。李老師說,對,說淨空法師說的沒錯,確實是這樣,妄念少,心地清淨,消耗能量就少,身體健康,這符合養生之道。這就是這裡講的「患生於多慾」,你會患就包括生病,這也是因為慾望多。


再來最後一個,「過生於輕慢」,老法師說,我們怎麼對於任何人都能恭敬呢?要用真心對人對事,你就不會有傲慢心了,你只要用真心,就不會輕視傲慢。老法師說,佛心就是我的心,就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在日常生活當中鍛鍊,我們無始劫以來用的是妄心,妄是虛偽,我們對人對事是不是用真心呢?真誠心是永恆不變,我們的心是常常在變化,今天高興對你好、喜歡你,明天討厭你,趕快把你趕走,這是妄心。


清淨心不受染汙,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,見到哪個人行善,歡喜;見到人家作惡,討厭,這是什麼?這是心不清淨,為什麼?照理講說,你看到人家行善,你很歡喜,對不對?看到人家作惡,討厭哪,有些人說,啊,我嫉惡如仇。老法師說,這是什麼?是你心不清淨哪。所以六祖大師開示講,在《壇經》裡面說,他跟慧明將軍講,「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」所以你跳脫那個善惡對待,那個清淨心就現前。


所以你見到人家行善,歡喜;見到人家作惡,討厭,這是什麼?你心不清淨,你被染汙了,你起心動念了。清淨心是見人行善、見人作惡,如如不動,不取於相,那才是平等心。這一段講得很好,老法師講得真的是好。我們一般看到人行善,有時候會嫉妒,修行好的會跟他讚歎,修行不好的會跟他嫉妒。那最高境界是什麼?見人行善,見人作惡,如如不動,那是清淨心。

古人有個比喻好,用心如鏡,就像鏡子一樣,照外面的境界,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行善的鏡子也照到了,造惡的鏡子也照到了。就像鏡子照一個好人一樣,鏡子照好人,鏡子不會分別,鏡子照到壞人走過去,也照惡人,鏡子也沒有分別,鏡子的照性也沒有分別。我們的覺性也是這樣的,我們的覺性跟鏡子的照性是一樣的,本來就是跟鏡子的照性一樣,如如不動,不取於相,那是平等,那是三昧。但是現在不是,我們會分別、會執著。


所以鏡子有沒有分別?沒有分別,有沒有執著?沒有執著。諸佛菩薩用心就像鏡子一樣,這叫用心如鏡。他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我們凡夫用心就不是像鏡子了,我們就像照相機的底片,照一個落一個痕跡,照一個又落一個痕跡,落一個印象,落得太多,心就一塌糊塗。我們要學的是不落痕跡、不落印象,那是真心,那是學照見。無論什麼都好,沒有一樣不好,那就是清淨心,那就是平等心,那就是覺悟的心,那就是菩提心。


老法師在這六句裡面,六句句子解釋實在是太好了,很感恩老和尚慈悲。我們希望能夠照老和尚這樣去修行,你就可以得到安靜、謙退、福報、身體健康、災難遠離、沒有過錯,那就過佛菩薩的生活了。


摘自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(第一六七集) 黃柏霖警官主講


文字稿來源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】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