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不明白為什麼蓮花出淤泥而不染,你也不瞭解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的道理。所以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告訴你心不染著六塵境界,那就是如果你能做到這個境界,心不隨境轉,能夠證得一心,也就是我們淨土宗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,你就做到《金剛經》裡面說的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了。你心就無染著了,無住生心了,你不染著在好的境界,也不染著在不好的境界裡面了,你離開對待了。你離開對待了,你所生出來的那個心就是菩提心、就是清淨心、就是覺悟的心。
所以我們在方便上來說,我們有煩惱心、我們有善心、我們有惡心、我們有汙染心,其實這些都是什麼?這是我們無始劫來的毛病習氣。所以你心中如果充滿了愚癡、邪見、惡業,這就是惡心。所以修念佛法門,聽經聞法,要契悟念佛是誰?這是禪宗裡面講的。當然我們修淨土,我們這能念的佛跟所念的佛都是我們這一念心。所以你能夠念到怎麼樣?你能夠念到理一心不亂,那就是見到本具的佛性了,你就悟到無生了。那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。也就是說,簡單的說,因為「無生」,你如果按照佛學字典去解釋,你是很難去契會的,那麼我們就嘗試去瞭解「無生」,我們一般都是無生法忍,生忍、法忍、無生法忍。
那什麼叫「無生」呢?我們來簡單明白一下說,「無生」就是沒有念頭,就離開一切對待,進入絕待那個境界,因為你有念就有生。所以到極樂世界的時候,他是念不退的,到法身大士他是念不退的,什麼叫念不退?他念念都流入薩婆若海,他不會再起心動念了。凡夫有念頭,所以會有生。佛菩薩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就證得無生了。所以你如果有念就有生了,你起了一個惡念就生到惡道了。你起了一個五戒十善的念頭,你就生到人道跟天道了。你如果起一個念頭證得苦集滅道,四聖諦的寂滅境界,你就生到聲聞道了。那如果你能夠修十二因緣這個念頭,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悟這個十二因緣,你就入緣覺的果位了。如果你發一個六度的心,修六度波羅蜜,就生到菩薩的世界去了。
所以真正菩提心是什麼呢?就是曾國藩先生說的,老和尚常講,說一念不生謂之誠,說一念不生,就是無生,一念不生就是無生。這惡念也不生,善念也不生,這樣就可以稱為悟無生,也就是要離開善惡對待。六祖大師他得到衣缽以後,五祖大師座下的眾弟子去追逐那個衣缽,那麼其中有一位出家前是個將軍的惠明將軍,這惠明法師就追追,追到避難石那邊,六祖大師就把那個衣缽放在那個避難石上面。惠明將軍到後來快到接近衣缽的時候,他講一句話,他迴光返照,他說,仁者,仁者,「我為法來,不為衣來」,就是他想要得智慧。當他講這一句話的時候,六祖大師在避難石後面跟他講,他知道他已經迴光返照了,說,好,你既然為法來,不為衣來,六祖大師就跟他開示了,「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」他教他去迴光返照,惠明將軍就有所領悟了,這個叫做離開善惡對待了。
所以你如果想過去,那就會住在過去,那過去已經過去了,就像一個夢境一樣,你還想要做什麼呢?所以我們《金剛經》裡面講,「過去心不可得」。所以不要去想過去,那你就不會住在過去的心境裡面,如果你想過去,你就會悲傷嘛;如果你想過去,你就會貪戀嘛;如果想過去,你就會留戀嘛。所以我們佛法裡面講說,「過去心不可得」,就不要去想過去了。那也不要去想未來,未來都是妄想,不用去想。有人講說,未來我要怎麼樣,未來去哪裡啦。因為佛陀跟我們講說觀心無常,要到阿羅漢才能夠相信自己的心,《四十二章經》裡面講說,慎勿信汝意,就你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心。慎勿信汝意,就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心,因為到阿羅漢才可以相信自己的心,所以你幻想未來沒有用的,也是空歡喜一場、空想一場。要怎麼樣?要把握當下。
所以有時候在大乘經裡面講,有時候在這些祖師大德跟我們開示,說現前一念心,一動念,動念即乖。你一動念就錯了,一動念就是生滅,就不是無生了。所以過去也不想、未來也不想,現在也不要想,你好好把握當下去做就是了,那你就比較容易跟無生相應。所以無生它就是沒有生滅了,它就是一真法界。所以我們跟你講,誰有辦法到無生境界?就是法身大士,就是離開十法界。誰有辦法離開十法界,入一真法界呢?最起碼要破一品根本無明、分證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才有辦法入一真法界,他離開十法界了,那就證得一心了。證得一心就是他證得不生不滅,就是證得無生,那就是淨土宗裡面講,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。所以我今天費了很大的功夫跟各位解釋無生,其實也跟各位互相共勉,因為確實無生不好說,那是開悟的境界,它是法身大士的境界。我坦白說,我自己是沒有資格談論這個無生的,那我只是藉這些高僧大德他們所開示的,就我個人所領悟的,我來跟各位分享。
再來就是我們是淨土行人,我們必須要瞭解,黃念祖老居士在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大經解》裡面,他有開示這一段,我覺得這一段是非常好,老和尚也在講經裡面,常常提這樣,就是這一句念佛法門,它是「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」。在《大經解》裡面,黃念祖老居士這樣的開示,他說,「夫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。圓教八地菩薩,離一切心意識分別,始名真得無生法忍。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,安能期之於具縛凡夫?是以善導大師《四帖疏》曰:『今此觀門等,指方而立相,住心而取境,總不明無相離念也。』」這句話怎麼解釋呢?黃念祖老居士說,無念跟無生這個境界不是凡夫可以做得到的。這什麼境界呢?這要圓教八地菩薩,他離一切心意識分別。我們凡夫都是心意識,第六識,分別,第七識,末那執著,第八識,阿賴耶識,這個叫離開心意識。也就是說圓教這些菩薩,他們都轉識成智了,轉八識成四智菩提了,才可以稱為真得無生法忍。可見這是聖人的境界,怎麼可以期待「具縛凡夫」,就是通身是業力的凡夫可以做到這個境界呢?所以我們凡夫如果沒有這個淨土法門,是證不了無生的,佛陀說要三大阿僧祇劫。
所以善導大師在《四帖疏》裡面說,「今此觀門等,指方而立相」,佛菩薩、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指向西方,「指方立相」,因為凡夫你不給他「指方立相」,他會茫茫然,他不知何去何從,必須要跟他「指方立相」,讓他「住心而取境」,這是方便法。他住在什麼心?住在念佛心裡面。取什麼境?取在西方境界裡面。最後他功夫到的時候,就是蕅益大師說的,剛開始必須要教他數念珠,數珠念佛,給他發願,教他發願十萬、五萬、三萬,念到功夫到家的時候,要念珠也可以,不念珠也可以,就是這個意思。
再來,「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,立相住心尚不能得,何況離相而求事者」,如「似無術通人,居空立舍也」,「蓋以衆生妄心,念念相續,如急流水,從未暫息。今若勉強按捺,粗念雖得稍息,細念從未暫止,行人倘若錯認,便云相應,實大謬誤」。他這個地方告訴你說,釋迦牟尼佛就是掛念這些末代五濁惡世的罪惡眾生,你教他「立相住心」,他都還不能夠有功夫,那何況教他離相而求這個事相上能成就呢?就好像沒有半個法術的這些修行人,你叫他說踴躍到虛空裡面,立在虛空不會動,他怎麼做得到呢?他沒有法術,「似無術通人,居空立舍也」,他沒有辦法,做不到啊。眾生的妄心念念相續,就像流水一樣,從來沒有停止過,就是眾生的妄想。如果勉強他有一點點功夫了,那粗的念頭雖然有一點點相應,也就是稍得消息就是有一點,好像有一點那麼一個味道了,但是微細的念頭,他從來沒有停止過。修行人如果認為這樣就是見道了,就悟道了、就證道了,認為這是相應,那就大錯誤。
「於是大悲慈父」,就釋迦牟尼佛,「興無緣之慈,垂茲奇妙方便法門,指方立相,攝心專注。即此妄心,持佛名號,念一佛名,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。念得純熟,乃忘能所。心無所住,佛號分明。暗合道妙,便契《金剛般若經》無住生心之妙諦」。我們為什麼今天要費這麼大的力量來用淨土、用禪宗來解釋無生?就是因為修行就在體悟這個無生的道理,很多淨土行人他不知道。所以我們從禪宗的角度去解釋無生,就用心性去講,那我們從念佛角度,就是遵照印光大師跟佛陀的教誨,怎麼樣能夠契入無生?這一段黃念祖老居士說,「於是大悲慈父」,就釋迦牟尼佛興起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,開示這個奇妙方便的法門,告訴眾生,「指方立相」,我告訴你西方,立阿彌陀佛這個相,立一個方位。「攝心專注」,就是把這個妄心用這句佛號把它伏住,「持佛名號」。你念一佛名,你念一句佛號換掉「百千萬億妄想」。剛才講說妄想像流水,你要伏住妄想,假如沒有佛號,就好像抽刀斷水水更流。
你用這個佛號念到後來功夫成片的時候,佛號聽得很清楚的時候,妄想不見,怎麼不見不知道,它就不見了,就被佛號伏住了,那入定了,妄想就不見了,最後佛號聽得很清楚,妄想已經遠走高飛了,找不到了。這個就是「念得純熟,乃忘能所」,這時候就沒有能所了,你不知不覺就沒有能所了。因為你要克服能所很困難,那就是要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的境界,那很困難。你要打破能所是法身大士的境界,能見的我跟所見的對方、所見的境界,這多難,你也要開悟。但是你念佛就可以忘記能所,不知不覺能所就不見了,這叫「巧入無生」,因為打破能所,能所不二就是契入無生,只有這句佛號做得到。
那「念得純熟」,這個「純熟」要到什麼程度呢?要到最起碼你煩惱伏住,當然最好到事一心不亂。你念念念到後來心無所住了,也不住在喜歡的境界,也不住在不喜歡的境界,可是雖然你不住在好的境界,不住在不好的境界,可是你佛號卻念得很清楚、很分明。就是不是說你念什麼都不知道,你要念得很清楚、要聽得很清楚,這個境界就可以「暗合道妙」了。什麼叫「暗合道妙」?就是跟你的自性的菩提相應了,「道妙」,「道」就是什麼?「道」就是你的真心。就不知不覺沒有能所,就是跟真心相應了,妄心不見。這個時候你就契入了《金剛般若經》裡面講的「無住生心」,我們一般講叫《金剛經》,就「無住生心」的「妙諦」。
再下來,「夫眾生之生滅心,處處能緣,獨不能緣於般若。須位登別教地上之菩薩,方能契入,於無住時即生心,於生心時即無住。其餘地前諸賢,仍是打成兩截,一時生心,另一時無住,可見凡夫絕分」。這句話告訴你什麼?告訴你說,要到別教初地菩薩以上,別教的初地菩薩他以上就可以怎麼樣?他以上就能夠分證法身了,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,他就分證法身了,分證法身,他就證得法身了。所以凡夫的眾生心他是生滅心,他處處攀緣,我們不是攀緣六塵,就是攀緣好的境界、攀緣不好的境界,我們這個凡夫的生滅心獨獨沒辦法攀緣到,不能緣到般若,你就怎麼想都想不到般若,緣不到。
要到別教初地以上的菩薩,才能契入,也就是「無住生心」。他生心就是無住,無住就生心,他是一體兩面的,不是說生心是一塊,無住是一塊,不是,他無住當下生心,生心當下無住,他這個是一體的。無住,就真空。生心,就妙有。所以真空妙有不是兩段,它是一體的,真空當下妙有,妙有真空。所以不變就是真空,隨緣就是生心。很多人,不要說很多人,黃念祖老居士說,「其餘地前菩薩」,還不到別教初地以前的賢位菩薩統統「打成兩段」,他做到生心就沒有辦法無住,他做到無住就不能生心。可見凡夫這根本,地前菩薩的賢位菩薩做得到,我們凡夫可能什麼都不要想,連無住都做不到,就「凡夫絕分」,他這個生心不是生煩惱,是生菩提心、生清淨心。
「今此淨土法門,教眾生持名念佛,令眾生即念離念,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,巧入無念,即凡成聖。故《疏鈔》曰:『越三祇於一念,齊諸聖於片言。』至哉妙用,不可思議!」「其他法門乃正入無生,故為難行道,今此淨業,巧入無生,蓋易行道也」。這一段講得很好,他說,淨土法門教眾生持名念佛。我們有四種念佛,實相念佛,實相念佛做不到,很困難,那個是法身大士的境界,他已經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的念頭就是佛,佛就是念,他已經不起心動念了,他叫實相念佛。那觀相念佛,觀想念佛不好修。第四個持名念佛。
所以教眾生持名念佛,「令眾生即念離念」,關鍵在這一句話,你念頭生起來,阿彌陀佛趕快提起來,念頭生起來,阿彌陀佛趕快生起來。你阿彌陀佛生起來,你就離開妄想。你阿彌陀佛生起來,喜歡就不會生了。你阿彌陀佛生起來,討厭也不會生了。你阿彌陀佛生起來,好的也不會生。你阿彌陀佛生起來,壞的也不會生。這個時候就離念了,所以「即念離念」了。那這個境界修到後來,他就可以「潛通佛智」,就是念念念到後來,能所他就能夠怎麼樣?剛才講過了,他就沒有能所了,「忘能所」,都忘掉,忘掉能所了,就是「潛通佛智」,「佛智」就是我們的智慧。那就「暗合道妙」了,那就「巧入無念」了,也就是「巧入無生」了,那就可以「即凡成聖」,就凡夫可以修成佛,就是「即凡成聖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所以為什麼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?就是這個道理,「即凡成聖」。所以《阿彌陀經疏鈔》說,「越三祇於一念」,釋迦牟尼佛說,我們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「三祇」就是三大阿僧祇劫,你這一句佛號可以超越三大阿僧祇劫。那麼這一念是什麼?這一念就是能念佛的心。「齊諸聖於片言」,三藏十二部,祖師大德所講的這些經論,統統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裡面,叫「齊諸聖於片言」。他說,「至哉妙用,不可思議」。其他法門要做到這個境界,要證入這個境界,統統叫「難行道」,你要破見思惑、要破塵沙惑,再破根本無明,這是「難行道」。「今此淨業,巧入無生,蓋易行道也」,你今天修這個淨土行門,淨土這個法門,可以「巧入無生,暗合道妙」,它是「易行道」。
所以「念佛法門乃修行之徑路,而持名一法又為四種念佛中之徑路,故稱為徑中之徑。又本經不倡『一心不亂』,直以『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』為宗。但能發心專念,皆可往生。故更為明確簡要」。黃念祖老居士說,念佛法門是修行的捷徑,而持名念佛是在四種念佛裡面捷徑中的捷徑,叫「徑中徑」。那麼《無量壽經》它不倡導「一心不亂」。因為坦白說了,要到「一心不亂」是不容易的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沒有倡導「一心不亂」,只告訴你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這樣就可以了。如果你能夠「發心專念」,都可以往生。也就是說,你不用做到「一心不亂」境界,你就可以往生了,這樣是非常明確簡要。
摘自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(第二五九集) 黃柏霖警官主講
文字稿來源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】
所以我們在方便上來說,我們有煩惱心、我們有善心、我們有惡心、我們有汙染心,其實這些都是什麼?這是我們無始劫來的毛病習氣。所以你心中如果充滿了愚癡、邪見、惡業,這就是惡心。所以修念佛法門,聽經聞法,要契悟念佛是誰?這是禪宗裡面講的。當然我們修淨土,我們這能念的佛跟所念的佛都是我們這一念心。所以你能夠念到怎麼樣?你能夠念到理一心不亂,那就是見到本具的佛性了,你就悟到無生了。那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。也就是說,簡單的說,因為「無生」,你如果按照佛學字典去解釋,你是很難去契會的,那麼我們就嘗試去瞭解「無生」,我們一般都是無生法忍,生忍、法忍、無生法忍。
那什麼叫「無生」呢?我們來簡單明白一下說,「無生」就是沒有念頭,就離開一切對待,進入絕待那個境界,因為你有念就有生。所以到極樂世界的時候,他是念不退的,到法身大士他是念不退的,什麼叫念不退?他念念都流入薩婆若海,他不會再起心動念了。凡夫有念頭,所以會有生。佛菩薩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就證得無生了。所以你如果有念就有生了,你起了一個惡念就生到惡道了。你起了一個五戒十善的念頭,你就生到人道跟天道了。你如果起一個念頭證得苦集滅道,四聖諦的寂滅境界,你就生到聲聞道了。那如果你能夠修十二因緣這個念頭,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悟這個十二因緣,你就入緣覺的果位了。如果你發一個六度的心,修六度波羅蜜,就生到菩薩的世界去了。
所以真正菩提心是什麼呢?就是曾國藩先生說的,老和尚常講,說一念不生謂之誠,說一念不生,就是無生,一念不生就是無生。這惡念也不生,善念也不生,這樣就可以稱為悟無生,也就是要離開善惡對待。六祖大師他得到衣缽以後,五祖大師座下的眾弟子去追逐那個衣缽,那麼其中有一位出家前是個將軍的惠明將軍,這惠明法師就追追,追到避難石那邊,六祖大師就把那個衣缽放在那個避難石上面。惠明將軍到後來快到接近衣缽的時候,他講一句話,他迴光返照,他說,仁者,仁者,「我為法來,不為衣來」,就是他想要得智慧。當他講這一句話的時候,六祖大師在避難石後面跟他講,他知道他已經迴光返照了,說,好,你既然為法來,不為衣來,六祖大師就跟他開示了,「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」他教他去迴光返照,惠明將軍就有所領悟了,這個叫做離開善惡對待了。
所以你如果想過去,那就會住在過去,那過去已經過去了,就像一個夢境一樣,你還想要做什麼呢?所以我們《金剛經》裡面講,「過去心不可得」。所以不要去想過去,那你就不會住在過去的心境裡面,如果你想過去,你就會悲傷嘛;如果你想過去,你就會貪戀嘛;如果想過去,你就會留戀嘛。所以我們佛法裡面講說,「過去心不可得」,就不要去想過去了。那也不要去想未來,未來都是妄想,不用去想。有人講說,未來我要怎麼樣,未來去哪裡啦。因為佛陀跟我們講說觀心無常,要到阿羅漢才能夠相信自己的心,《四十二章經》裡面講說,慎勿信汝意,就你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心。慎勿信汝意,就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心,因為到阿羅漢才可以相信自己的心,所以你幻想未來沒有用的,也是空歡喜一場、空想一場。要怎麼樣?要把握當下。
所以有時候在大乘經裡面講,有時候在這些祖師大德跟我們開示,說現前一念心,一動念,動念即乖。你一動念就錯了,一動念就是生滅,就不是無生了。所以過去也不想、未來也不想,現在也不要想,你好好把握當下去做就是了,那你就比較容易跟無生相應。所以無生它就是沒有生滅了,它就是一真法界。所以我們跟你講,誰有辦法到無生境界?就是法身大士,就是離開十法界。誰有辦法離開十法界,入一真法界呢?最起碼要破一品根本無明、分證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才有辦法入一真法界,他離開十法界了,那就證得一心了。證得一心就是他證得不生不滅,就是證得無生,那就是淨土宗裡面講,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。所以我今天費了很大的功夫跟各位解釋無生,其實也跟各位互相共勉,因為確實無生不好說,那是開悟的境界,它是法身大士的境界。我坦白說,我自己是沒有資格談論這個無生的,那我只是藉這些高僧大德他們所開示的,就我個人所領悟的,我來跟各位分享。
再來就是我們是淨土行人,我們必須要瞭解,黃念祖老居士在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大經解》裡面,他有開示這一段,我覺得這一段是非常好,老和尚也在講經裡面,常常提這樣,就是這一句念佛法門,它是「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」。在《大經解》裡面,黃念祖老居士這樣的開示,他說,「夫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。圓教八地菩薩,離一切心意識分別,始名真得無生法忍。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,安能期之於具縛凡夫?是以善導大師《四帖疏》曰:『今此觀門等,指方而立相,住心而取境,總不明無相離念也。』」這句話怎麼解釋呢?黃念祖老居士說,無念跟無生這個境界不是凡夫可以做得到的。這什麼境界呢?這要圓教八地菩薩,他離一切心意識分別。我們凡夫都是心意識,第六識,分別,第七識,末那執著,第八識,阿賴耶識,這個叫離開心意識。也就是說圓教這些菩薩,他們都轉識成智了,轉八識成四智菩提了,才可以稱為真得無生法忍。可見這是聖人的境界,怎麼可以期待「具縛凡夫」,就是通身是業力的凡夫可以做到這個境界呢?所以我們凡夫如果沒有這個淨土法門,是證不了無生的,佛陀說要三大阿僧祇劫。
所以善導大師在《四帖疏》裡面說,「今此觀門等,指方而立相」,佛菩薩、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指向西方,「指方立相」,因為凡夫你不給他「指方立相」,他會茫茫然,他不知何去何從,必須要跟他「指方立相」,讓他「住心而取境」,這是方便法。他住在什麼心?住在念佛心裡面。取什麼境?取在西方境界裡面。最後他功夫到的時候,就是蕅益大師說的,剛開始必須要教他數念珠,數珠念佛,給他發願,教他發願十萬、五萬、三萬,念到功夫到家的時候,要念珠也可以,不念珠也可以,就是這個意思。
再來,「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,立相住心尚不能得,何況離相而求事者」,如「似無術通人,居空立舍也」,「蓋以衆生妄心,念念相續,如急流水,從未暫息。今若勉強按捺,粗念雖得稍息,細念從未暫止,行人倘若錯認,便云相應,實大謬誤」。他這個地方告訴你說,釋迦牟尼佛就是掛念這些末代五濁惡世的罪惡眾生,你教他「立相住心」,他都還不能夠有功夫,那何況教他離相而求這個事相上能成就呢?就好像沒有半個法術的這些修行人,你叫他說踴躍到虛空裡面,立在虛空不會動,他怎麼做得到呢?他沒有法術,「似無術通人,居空立舍也」,他沒有辦法,做不到啊。眾生的妄心念念相續,就像流水一樣,從來沒有停止過,就是眾生的妄想。如果勉強他有一點點功夫了,那粗的念頭雖然有一點點相應,也就是稍得消息就是有一點,好像有一點那麼一個味道了,但是微細的念頭,他從來沒有停止過。修行人如果認為這樣就是見道了,就悟道了、就證道了,認為這是相應,那就大錯誤。
「於是大悲慈父」,就釋迦牟尼佛,「興無緣之慈,垂茲奇妙方便法門,指方立相,攝心專注。即此妄心,持佛名號,念一佛名,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。念得純熟,乃忘能所。心無所住,佛號分明。暗合道妙,便契《金剛般若經》無住生心之妙諦」。我們為什麼今天要費這麼大的力量來用淨土、用禪宗來解釋無生?就是因為修行就在體悟這個無生的道理,很多淨土行人他不知道。所以我們從禪宗的角度去解釋無生,就用心性去講,那我們從念佛角度,就是遵照印光大師跟佛陀的教誨,怎麼樣能夠契入無生?這一段黃念祖老居士說,「於是大悲慈父」,就釋迦牟尼佛興起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,開示這個奇妙方便的法門,告訴眾生,「指方立相」,我告訴你西方,立阿彌陀佛這個相,立一個方位。「攝心專注」,就是把這個妄心用這句佛號把它伏住,「持佛名號」。你念一佛名,你念一句佛號換掉「百千萬億妄想」。剛才講說妄想像流水,你要伏住妄想,假如沒有佛號,就好像抽刀斷水水更流。
你用這個佛號念到後來功夫成片的時候,佛號聽得很清楚的時候,妄想不見,怎麼不見不知道,它就不見了,就被佛號伏住了,那入定了,妄想就不見了,最後佛號聽得很清楚,妄想已經遠走高飛了,找不到了。這個就是「念得純熟,乃忘能所」,這時候就沒有能所了,你不知不覺就沒有能所了。因為你要克服能所很困難,那就是要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的境界,那很困難。你要打破能所是法身大士的境界,能見的我跟所見的對方、所見的境界,這多難,你也要開悟。但是你念佛就可以忘記能所,不知不覺能所就不見了,這叫「巧入無生」,因為打破能所,能所不二就是契入無生,只有這句佛號做得到。
那「念得純熟」,這個「純熟」要到什麼程度呢?要到最起碼你煩惱伏住,當然最好到事一心不亂。你念念念到後來心無所住了,也不住在喜歡的境界,也不住在不喜歡的境界,可是雖然你不住在好的境界,不住在不好的境界,可是你佛號卻念得很清楚、很分明。就是不是說你念什麼都不知道,你要念得很清楚、要聽得很清楚,這個境界就可以「暗合道妙」了。什麼叫「暗合道妙」?就是跟你的自性的菩提相應了,「道妙」,「道」就是什麼?「道」就是你的真心。就不知不覺沒有能所,就是跟真心相應了,妄心不見。這個時候你就契入了《金剛般若經》裡面講的「無住生心」,我們一般講叫《金剛經》,就「無住生心」的「妙諦」。
再下來,「夫眾生之生滅心,處處能緣,獨不能緣於般若。須位登別教地上之菩薩,方能契入,於無住時即生心,於生心時即無住。其餘地前諸賢,仍是打成兩截,一時生心,另一時無住,可見凡夫絕分」。這句話告訴你什麼?告訴你說,要到別教初地菩薩以上,別教的初地菩薩他以上就可以怎麼樣?他以上就能夠分證法身了,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,他就分證法身了,分證法身,他就證得法身了。所以凡夫的眾生心他是生滅心,他處處攀緣,我們不是攀緣六塵,就是攀緣好的境界、攀緣不好的境界,我們這個凡夫的生滅心獨獨沒辦法攀緣到,不能緣到般若,你就怎麼想都想不到般若,緣不到。
要到別教初地以上的菩薩,才能契入,也就是「無住生心」。他生心就是無住,無住就生心,他是一體兩面的,不是說生心是一塊,無住是一塊,不是,他無住當下生心,生心當下無住,他這個是一體的。無住,就真空。生心,就妙有。所以真空妙有不是兩段,它是一體的,真空當下妙有,妙有真空。所以不變就是真空,隨緣就是生心。很多人,不要說很多人,黃念祖老居士說,「其餘地前菩薩」,還不到別教初地以前的賢位菩薩統統「打成兩段」,他做到生心就沒有辦法無住,他做到無住就不能生心。可見凡夫這根本,地前菩薩的賢位菩薩做得到,我們凡夫可能什麼都不要想,連無住都做不到,就「凡夫絕分」,他這個生心不是生煩惱,是生菩提心、生清淨心。
「今此淨土法門,教眾生持名念佛,令眾生即念離念,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,巧入無念,即凡成聖。故《疏鈔》曰:『越三祇於一念,齊諸聖於片言。』至哉妙用,不可思議!」「其他法門乃正入無生,故為難行道,今此淨業,巧入無生,蓋易行道也」。這一段講得很好,他說,淨土法門教眾生持名念佛。我們有四種念佛,實相念佛,實相念佛做不到,很困難,那個是法身大士的境界,他已經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的念頭就是佛,佛就是念,他已經不起心動念了,他叫實相念佛。那觀相念佛,觀想念佛不好修。第四個持名念佛。
所以教眾生持名念佛,「令眾生即念離念」,關鍵在這一句話,你念頭生起來,阿彌陀佛趕快提起來,念頭生起來,阿彌陀佛趕快生起來。你阿彌陀佛生起來,你就離開妄想。你阿彌陀佛生起來,喜歡就不會生了。你阿彌陀佛生起來,討厭也不會生了。你阿彌陀佛生起來,好的也不會生。你阿彌陀佛生起來,壞的也不會生。這個時候就離念了,所以「即念離念」了。那這個境界修到後來,他就可以「潛通佛智」,就是念念念到後來,能所他就能夠怎麼樣?剛才講過了,他就沒有能所了,「忘能所」,都忘掉,忘掉能所了,就是「潛通佛智」,「佛智」就是我們的智慧。那就「暗合道妙」了,那就「巧入無念」了,也就是「巧入無生」了,那就可以「即凡成聖」,就凡夫可以修成佛,就是「即凡成聖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所以為什麼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?就是這個道理,「即凡成聖」。所以《阿彌陀經疏鈔》說,「越三祇於一念」,釋迦牟尼佛說,我們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「三祇」就是三大阿僧祇劫,你這一句佛號可以超越三大阿僧祇劫。那麼這一念是什麼?這一念就是能念佛的心。「齊諸聖於片言」,三藏十二部,祖師大德所講的這些經論,統統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裡面,叫「齊諸聖於片言」。他說,「至哉妙用,不可思議」。其他法門要做到這個境界,要證入這個境界,統統叫「難行道」,你要破見思惑、要破塵沙惑,再破根本無明,這是「難行道」。「今此淨業,巧入無生,蓋易行道也」,你今天修這個淨土行門,淨土這個法門,可以「巧入無生,暗合道妙」,它是「易行道」。
所以「念佛法門乃修行之徑路,而持名一法又為四種念佛中之徑路,故稱為徑中之徑。又本經不倡『一心不亂』,直以『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』為宗。但能發心專念,皆可往生。故更為明確簡要」。黃念祖老居士說,念佛法門是修行的捷徑,而持名念佛是在四種念佛裡面捷徑中的捷徑,叫「徑中徑」。那麼《無量壽經》它不倡導「一心不亂」。因為坦白說了,要到「一心不亂」是不容易的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沒有倡導「一心不亂」,只告訴你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這樣就可以了。如果你能夠「發心專念」,都可以往生。也就是說,你不用做到「一心不亂」境界,你就可以往生了,這樣是非常明確簡要。
摘自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(第二五九集) 黃柏霖警官主講
文字稿來源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】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