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佛說:『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』」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。「三界唯心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唯是一心作」,「三界無別法,唯是一心作」。你有財色名食睡,在欲界。那還有色身的執著,在色界。你還有識心的執著,在無色界。「唯是一心作」。「雖然有三界六道的差別,果報上的差別」,但是「都是因心成體」,體只有一個,真如自性,「都是依本覺佛性、本有真心而隨緣顯現的」。
「我們六凡法界,就是三界六道,是依著我們一本有真心」,隨緣顯現的啦。「依一真心之體,隨眾生的迷惑、濁惡、染汙因緣就發現,因心成體」,而發現了,「發現」是什麼意思?造成了三界六道的果報。「因為眾生迷惑、濁惡、染汙的程度不一樣」,所以才有六道的分別。你造上品的五戒十善,你迷得比較輕一點,你到天界去。你有五戒十善,但是你沒有德行,你有嫉妒心,你到修羅法界。你有修五戒十善,當然天界的話,上品的天界,上品的五戒十善,還要再加慈悲喜捨,才有辦法到天界。那如果你持五戒十善,你到人道法界,下品的五戒十善到人道去了。那你迷得重,最重的,迷得貪瞋癡最重的,到地獄法界。迷得中的,中等的迷惑,那到餓鬼法界。迷得輕的,到畜生法界。那是惡,惡造得最重,到地獄法界。中等的,到餓鬼法界。輕的,到畜生法界。所以「六道之分」是這樣來的,「重者三惡道,輕者就是三善道」。
「離開我們的本覺佛性、本有真心,三界六道無所依據,不得建立」。你看《地藏經》裡面經文,光目女的母親,因為光目女發願給她超度,她從十三歲的婢女之子,活了十三歲的壽命,因為光目女的發願,到下一世就變到梵志去修行了。到梵志修完行以後,再到無憂國土。所以她剛開始的時候,光目女的母親也是在地獄法界。後來經過光目女的超度以後,到梵志,又到無憂國土。所以「三界六道無所依據,不得建立」。梁武帝的夫人因為造惡,墮落到蟒蛇身,靠寶誌公禪師為梁武帝所寫的《梁皇寶懺》超度到天界,忉利天。畜生道,蟒蛇身,也是「無所依據」。所以離開我們這個本覺的佛性、本有真心,「三界六道無所依據」。
關鍵在我們的是迷惑還是覺悟,「迷了就依真起妄,起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」。這就是《楞嚴經》裡面講的意思,「依真起妄,起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」。「輪迴流轉六道生死。悟了就返妄歸真」,回歸到自性,「恢復本來性,得成無上道」。「不但六凡法界,就是四聖法界也是這樣」的。阿羅漢迴小向大,就提升了啦。權教菩薩破根本無明,就進入法身大士啦。所以悟了以後就返妄歸真,回歸到自性了。所以「恢復本來性,得成無上道」。所以六道法界,六凡法界,四聖法界,都是「因心成體」,「隨著我們覺悟淨化的程度不一樣,而有四聖之分」。「十法界唯是一心作」,叫「三界無別法,唯是一心作」,它的道理在這個地方,它的理論基礎在這個地方。
所以為什麼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?為什麼說是心是佛、是心作佛?「十法界唯是一心作,體是一個」。因為你本自具足的佛性,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,本不生滅。我們的「本覺佛性」,但是隨著迷悟染淨的因緣不一樣,「所以在用上顯出差別相,十法界的差別之相」。所以我們想要覺悟、淨化起來,就必須得修習佛法。這一段告訴你藉修德顯性德。
為什麼必須要受三皈五戒?就是要我們覺悟,要淨化我們的這一念迷惑顛倒的心。所以佛法是心法,就是講心,「必須要把心研究明白」了。當然心是沒辦法用研究的,學術才是用研究的。必須要「參學透澈」。念佛的淨土行人必須把這句佛號,把我們的妄心,把它念到能夠把煩惱伏住,就可以相應了。
所以「三界唯心,三界就是六道,唯是一心作,依一本有真心隨著眾生的迷惑、濁惡、染汙因緣,發現三界六道的根身器界」。不管是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的,他的「器界」就是他的依報環境,「根身」就是他的正報身心,依報世界,都是因為他的「迷惑、濁惡、染汙的因緣」,造成他的「根身器界」。
天人的殊勝,天人的美好,也是因為祂迷惑、濁惡、染汙得比較淺一點,但是還沒有出離三界,祂沒有離相,所以祂的「根身器界」就比較殊勝。
你說我們人來講的話,我們到這個世間來,每一個人的,人道裡面的「根身器界」也不一樣。Microsoft比爾蓋茲,美國的巴菲特股神,臺灣的王永慶、張榮發,這些大善人。
我們國內中國的阿里巴巴馬雲,這個老總,他的「根身器界」也跟一般人不一樣,就在人道也不同。所以為什麼講百界千如?就這個道理,光人道就不一樣。為什麼?個人的引業,引業可能到人道來,引業是一樣,但滿業不一樣,他的「迷惑、濁惡、染汙因緣」不同。
內的「色身六根」,你看有的人長得五官端正。哎呀,那個眼睛,那個眉毛,那個鼻子,那個嘴巴,那個耳朵很大,那個臉很端正。他光「色身六根」,外面的「依報世界」,都不一樣,「因心成體」。我們把這個東西搞懂了,你就解決你所有的問題。最好的問題就是解決成佛。你縱使沒有出三界,你把它心稍微搞懂一點的話,你的「根身器界」都不一樣。
所以「心是根本」,「我們想要出離三界六道,在心上解決問題,從心上把它根除」。「萬法唯識」和「三界唯心」,「說的是一個道理」。「識就是心」,心有三個名稱,「心、識、意」,我們一般講心、意、識。禪宗裡面講,離心意識參。「心、識、意,各有所側重」。「萬法唯識」,「萬法包括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」,「不但我們三界六道、六凡法界」,就是出世的四聖法界,也是識變的,「萬法唯識,六凡、四聖,十法界包括無遺了」。
「萬法唯識,也就是唯心所現,一心所作。識就是心的意思,萬法唯識也就是三界唯心」,但是三界唯心,「這句話,單提出六凡法界,後面這句萬法,不但包括六凡法界」,也「包括四聖法界,都是唯心所現」。那「『萬法唯識』包括了十法界,人、天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是六凡法界。三界六道,這是世間;出世間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萬法,就包括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。法就是一切事物,包括精神世界方面」,屬於心法,「包括物質方面的色法,萬法都包括在內」,「唯心所現,萬法唯識就是唯心所現的意思」。識是心,「把它解釋開來」,識有了別的意思,識就是了別。
我們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講,一念無明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。那個境界為緣長六粗,那個六粗相第一個是智,智就是了別。這個識有了別的意思、分別的意思,心是聚集的意思,「我們的本覺佛性,八識田中」,心能夠聚集染淨種子發起現行。也就是我們這個心能夠儲存無量無邊的染的種子、清淨的種子,然後遇緣起現行。
「能聚集淨的種子」,比如說我們學佛,我們開始學佛,我們去受三皈五戒,我們走上修行這條路,我們種下「慈悲喜捨」的種子,我們修其他所有一切善法,「修諸佛法」,我們增長我們的善根,這是我們種下自己清淨的種子。我們去薰這個法身薰習,在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裡面講,叫法身熏習,我們種下這個能夠成就我們法身的這個種子。你要遇到佛法因緣,你才有辦法,你要遇到佛、法、僧三寶,你才能種下這個善根。因為有這種種子,你的阿賴耶裡面,你過去生有種下戒定慧的種子,當然戒定慧是本具的,那是你過去生有去聽經聞法,有去受三皈五戒,你到這一世來,雖然你還在輪迴裡面,但是你遇到佛法僧三寶,遇到佛法,你那個過去生薰習三寶的種子就被引出來了。你過去生有種下這個善根。
因為有這種種子,你遇上三寶,遇到佛法的因緣,你遇到善知識把你牽進門。就像我遇到簡豐文老師,我遇到淨空老法師,如果我過去生沒有跟他們供養過,我過去生沒有親近過簡豐文老師,親近過佛法,親近過淨空老法師,我這輩子怎麼會碰到他們呢?我過去生如果沒有跟他們結上深緣,我這輩子緣不會跟他們這麼深。這就是我過去生有種下善根種子,現在遇到這個緣了,「發起現行」。「生信、皈依、受戒,修行,這是淨的種子」。我們現在薰習《感應篇彙編》,也在種下這個因果,淨的種子在裡面了。
可是我們也有很多貪瞋癡慢疑習氣,我們每天還是碰到這些六根對六塵,我們有很多種種的誘惑,吃肉啦、喝酒啦、女色啦、賭博啦,去買樂透,希望能夠中大獎啦,這些染汙的種子也在引誘我們。因為有很多染的種子,「貪、瞋、癡、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鬥亂、危害」,每天看電視、看電腦、看網路,都是這些種子在引誘你去造惡,你一不小心,你道心不堅固,你一失足就成千古恨了,你就集聚了染汙的種子,那就往六道裡面走,就往三惡道裡面去鑽了。也是「聚集染淨種子」,惡的也是能發起現行,「遇緣能發起現行」。你過去生阿賴耶裡面,如果你沒有邪淫的種子,你這輩子不會邪淫的啦。你阿賴耶裡面,過去生沒有偷盜的種子,你這輩子就不會去幹偷盜的事。
「識,小乘講六識心,大乘講八識,就佛來說,一真法界,佛法界還講一個第九識」。「第九識」是什麼?「第九識」就是「庵摩羅識」、「淨識」、「佛識」。「庵摩羅識」就是「清淨識」。「識」總指心來說,我們本覺的佛性。「眾生都具有不生不滅的本覺佛性、本來佛」,本來是佛。「因為佛性在纏」,因為佛性被無明障住了,被毛病習氣、被貪瞋癡把你困住了,佛性被困住了,叫做「佛性在纏」。
「被生滅妄識、無明妄想糾纏」。你本來是真如,你有佛性,可是你碰到女色,你就被女色糾纏,就不得出離,就像魚被上鉤一樣。你被阿賴耶裡面慾望的種子、情色的種子、邪淫的種子、貪愛的種子鉤住了,「佛性在纏」,可憐。你如果邪淫的話,就被羅剎鬼吃掉了。「被生滅妄識、無明妄想糾纏」了。你看男生如果想要脫離,那個女生就是不放,就是糾纏,最後把你砍死,把你害死,把你毒死。男生對女生也是這樣,女生對男生也是這樣,「無明妄想糾纏」,甩不掉。怎麼辦?受戒就解決了。像賭博的人,你說,我不賭了,用刀把手指頭砍斷,他還是賭,他再去裝個義肢,還繼續賭,「無明妄想糾纏」。各位,我們在六道裡面,老是滾不出去,就是被這個無明妄想給你纏住,出不了。
「真心在妄」,可憐。「在生死妄想之中」,就像什麼?就像金被礦包住了。《楞嚴經》裡面一直探討「金在礦」,《圓覺經》裡面也在講這個問題,不是跟你講嗎?一日為金,永遠不會變礦。「就像金在礦」。可是我們現在我們「金」在哪裡呢?我們「金」是本體,可是你外表看起來是變礦了,就「在生死妄想之中」。
所以真如在哪裡?智慧在哪裡?在生死裡面,在妄想裡面。你把生死打破了,你把妄想敲破了,真如就現出來了,智慧就現出來了。離開生死妄想,沒有真如可言,離開生死妄想,你找不到智慧,如「金在礦」,「不得受用」。所以離開生死妄想,你找不到智慧。你只要生死心切,把它斬斷了,打得妄想死,饒汝法身活,就是這個道理。
「所以我們現在用的心,就是真心被妄心覆蓋,真妄和合之體」,梵語叫做「阿賴耶識」,翻譯過來叫做什麼?「叫第八識」,「叫含藏識、神識」,「它是我們的總報主,真妄和合之體」。
「十法界都是因心成體,隨著迷悟染淨的因緣而變現十法界法。體是一個,依一真心之體,隨迷悟染淨之緣而發十法界之用」。「都是一心」,離開一本有的真心,「無十法界可得」。這句話要記得,離開本有的真心,「無十法界可得」。對佛來說,十法界還是無明大夢,為什麼?十法界的佛,他不是圓教佛、不是別教佛,如果按照天臺的說法,藏通別圓,那藏教佛、通教佛,他不是真佛。離開十法界,破根本無明,才是分證佛,才是真正的佛。
所以離開本有真心,「無十法界可得,十法界就沒有依據了,不得建立了」。「十法界中,唯佛法界是一真法界,純一真實,更無虛妄」。去此之外,「其餘九法界,六凡法界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都不能稱為一真法界」,「程度不同」,「所以不得佛的受用」。「一真法界」就是我們講的常寂光淨土。當然進一步來說,實報莊嚴土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。
「我們修學佛法首先要學法,讓心覺悟起來」,然後才能夠規範、淨化我們自己的身口意三業。所以把「心」搞懂很重要。你懂得「心」以後,就可以就路還家了,就找到回家的路,找到回家的路就是「極樂有歸舟」,你就可以登彼岸了,「若人登彼岸」。最後恢復本有的本來性,「性成無上道」。「即心作佛,即心是佛」,離心無別佛,「離心無佛」。
「三世諸佛都是悟明本具的本覺佛性,依之修行,究竟成佛的」。所以「佛是先覺覺後覺」,我們常講一句話,俗話講,欲知山上路,須問過來人,欲知前方路,先問過來人。佛就是過來人。「佛把這個路子告訴我們,把出離生死,成就覺道的道路指示給我們」,我們得以自己覺悟、自己實行,「靠自己去承辦」。六祖大師說的自修、自悟、自度。我們必須要自己去覺悟,佛只告訴我們一條路而已,佛告訴我們方法,怎麼出離,他幫我們講出來。
所以「我們穿衣、吃飯、走路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」,別人是不能夠代替我們的。同樣的道理,生死也是靠不了別人的。你光靠佛,佛只告訴你方法,修不修還是在你自己,放不放下還是你自己去決定,佛也沒有辦法。所以佛才講說,無緣不能度,眾生度不盡,定業不可轉。要靠自己去實行。所以為什麼四大菩薩到最後是普賢菩薩,大行普賢菩薩,最後就是要落實。日常生活中,叫別人沒辦法代替,所以生死,各人吃各人飽,各人生死各人了。成佛大事,誰能代替?
所以「三世諸佛是我們的殊勝因緣」,我們有「正因佛性」、「緣因佛性」、「了因佛性」。這三個要把它搞懂。「我們有正因佛性」,是我們本來是佛,「佛依據這個給我們做外緣」。因為我們有「正因佛性」,所以佛給我們外緣,讓我們去修行,告訴你修行的方法,用八萬四千法門來度你,「緣因佛性」。「我們依據佛說的法」,我們來去修,藉修德顯性德。「了因佛性」就是「我們修行證得了」,信解行證。我們恢復到我們的本來的面目,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「了因佛性」。藉助佛的殊勝因緣、「助緣,這是相資而成的」。
「我們沒有正因佛性」,光有佛的殊勝因緣,也是不行。「我們有正因佛性,沒有佛的殊勝外緣也不行,我們沒法覺悟,就是緣因佛性」。「然後依之修行,依法修行,就是了因」,「滿足修因,達到果地,恢復本來性,性成無上道。都是依這一念真心而起的」。「我們斷除生死妄想、斷除生死惑業,我們還可以恢復本來性究竟成佛。這就是『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』的意思」。所以你成佛就是把染汙識恢復到清淨識,把十法界的心回歸到真如自性,到一真法界。
所以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,一切唯心造,沒有離開一心單獨存在的事物。若向外求佛,心外無佛,心外無法,心外無魔,心外無眾生」,都是「空想」,「是妄想」,「盡未來際想要成佛無有是處,因為心外沒有我們要成的佛,三世諸佛都是發明本心」。所以叫做十方三世佛,同共一法身,就是「三世諸佛都是發明本心」的,「發明本心」就是覺悟本心的,「究竟成佛的」。「我們修淨土法門,念阿彌陀佛」,「也是依法修行」,「也是覺悟淨化我們心」的辦法。最後「悟明本源心地,恢復本來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
另外佛還說,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因心成體,乃至於草木山石「也是唯心所現,因心成體。這就是說,沒有離開一心而單獨存在的事物」。「心是根本」,就像大樹一樣,有了根才有樹幹,有枝葉才能茂盛。「沒有根,光有枝葉」,你再怎麼把它澆水,它還是枯掉,還是不能生長,「依根而得建立」。十法界都是依本有的真性而得建立。所以我們想要就路還家,究竟成佛,就得明白這個道理,心外無法,對於十法界的一切事物什麼都不要妄想執著,自然回歸自性。這是第一點,「拈出『心』字,示人以善惡之幾,欲人知謹於源頭處也」。這個「源頭」就是根本。這一段我們把心探討出來,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。
摘自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(特別第一集) 黃柏霖警官主講
文字稿來源【因果教育弘化網】
「我們六凡法界,就是三界六道,是依著我們一本有真心」,隨緣顯現的啦。「依一真心之體,隨眾生的迷惑、濁惡、染汙因緣就發現,因心成體」,而發現了,「發現」是什麼意思?造成了三界六道的果報。「因為眾生迷惑、濁惡、染汙的程度不一樣」,所以才有六道的分別。你造上品的五戒十善,你迷得比較輕一點,你到天界去。你有五戒十善,但是你沒有德行,你有嫉妒心,你到修羅法界。你有修五戒十善,當然天界的話,上品的天界,上品的五戒十善,還要再加慈悲喜捨,才有辦法到天界。那如果你持五戒十善,你到人道法界,下品的五戒十善到人道去了。那你迷得重,最重的,迷得貪瞋癡最重的,到地獄法界。迷得中的,中等的迷惑,那到餓鬼法界。迷得輕的,到畜生法界。那是惡,惡造得最重,到地獄法界。中等的,到餓鬼法界。輕的,到畜生法界。所以「六道之分」是這樣來的,「重者三惡道,輕者就是三善道」。
「離開我們的本覺佛性、本有真心,三界六道無所依據,不得建立」。你看《地藏經》裡面經文,光目女的母親,因為光目女發願給她超度,她從十三歲的婢女之子,活了十三歲的壽命,因為光目女的發願,到下一世就變到梵志去修行了。到梵志修完行以後,再到無憂國土。所以她剛開始的時候,光目女的母親也是在地獄法界。後來經過光目女的超度以後,到梵志,又到無憂國土。所以「三界六道無所依據,不得建立」。梁武帝的夫人因為造惡,墮落到蟒蛇身,靠寶誌公禪師為梁武帝所寫的《梁皇寶懺》超度到天界,忉利天。畜生道,蟒蛇身,也是「無所依據」。所以離開我們這個本覺的佛性、本有真心,「三界六道無所依據」。
關鍵在我們的是迷惑還是覺悟,「迷了就依真起妄,起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」。這就是《楞嚴經》裡面講的意思,「依真起妄,起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」。「輪迴流轉六道生死。悟了就返妄歸真」,回歸到自性,「恢復本來性,得成無上道」。「不但六凡法界,就是四聖法界也是這樣」的。阿羅漢迴小向大,就提升了啦。權教菩薩破根本無明,就進入法身大士啦。所以悟了以後就返妄歸真,回歸到自性了。所以「恢復本來性,得成無上道」。所以六道法界,六凡法界,四聖法界,都是「因心成體」,「隨著我們覺悟淨化的程度不一樣,而有四聖之分」。「十法界唯是一心作」,叫「三界無別法,唯是一心作」,它的道理在這個地方,它的理論基礎在這個地方。
所以為什麼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?為什麼說是心是佛、是心作佛?「十法界唯是一心作,體是一個」。因為你本自具足的佛性,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,本不生滅。我們的「本覺佛性」,但是隨著迷悟染淨的因緣不一樣,「所以在用上顯出差別相,十法界的差別之相」。所以我們想要覺悟、淨化起來,就必須得修習佛法。這一段告訴你藉修德顯性德。
為什麼必須要受三皈五戒?就是要我們覺悟,要淨化我們的這一念迷惑顛倒的心。所以佛法是心法,就是講心,「必須要把心研究明白」了。當然心是沒辦法用研究的,學術才是用研究的。必須要「參學透澈」。念佛的淨土行人必須把這句佛號,把我們的妄心,把它念到能夠把煩惱伏住,就可以相應了。
所以「三界唯心,三界就是六道,唯是一心作,依一本有真心隨著眾生的迷惑、濁惡、染汙因緣,發現三界六道的根身器界」。不管是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的,他的「器界」就是他的依報環境,「根身」就是他的正報身心,依報世界,都是因為他的「迷惑、濁惡、染汙的因緣」,造成他的「根身器界」。
天人的殊勝,天人的美好,也是因為祂迷惑、濁惡、染汙得比較淺一點,但是還沒有出離三界,祂沒有離相,所以祂的「根身器界」就比較殊勝。
你說我們人來講的話,我們到這個世間來,每一個人的,人道裡面的「根身器界」也不一樣。Microsoft比爾蓋茲,美國的巴菲特股神,臺灣的王永慶、張榮發,這些大善人。
我們國內中國的阿里巴巴馬雲,這個老總,他的「根身器界」也跟一般人不一樣,就在人道也不同。所以為什麼講百界千如?就這個道理,光人道就不一樣。為什麼?個人的引業,引業可能到人道來,引業是一樣,但滿業不一樣,他的「迷惑、濁惡、染汙因緣」不同。
內的「色身六根」,你看有的人長得五官端正。哎呀,那個眼睛,那個眉毛,那個鼻子,那個嘴巴,那個耳朵很大,那個臉很端正。他光「色身六根」,外面的「依報世界」,都不一樣,「因心成體」。我們把這個東西搞懂了,你就解決你所有的問題。最好的問題就是解決成佛。你縱使沒有出三界,你把它心稍微搞懂一點的話,你的「根身器界」都不一樣。
所以「心是根本」,「我們想要出離三界六道,在心上解決問題,從心上把它根除」。「萬法唯識」和「三界唯心」,「說的是一個道理」。「識就是心」,心有三個名稱,「心、識、意」,我們一般講心、意、識。禪宗裡面講,離心意識參。「心、識、意,各有所側重」。「萬法唯識」,「萬法包括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」,「不但我們三界六道、六凡法界」,就是出世的四聖法界,也是識變的,「萬法唯識,六凡、四聖,十法界包括無遺了」。
「萬法唯識,也就是唯心所現,一心所作。識就是心的意思,萬法唯識也就是三界唯心」,但是三界唯心,「這句話,單提出六凡法界,後面這句萬法,不但包括六凡法界」,也「包括四聖法界,都是唯心所現」。那「『萬法唯識』包括了十法界,人、天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是六凡法界。三界六道,這是世間;出世間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萬法,就包括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。法就是一切事物,包括精神世界方面」,屬於心法,「包括物質方面的色法,萬法都包括在內」,「唯心所現,萬法唯識就是唯心所現的意思」。識是心,「把它解釋開來」,識有了別的意思,識就是了別。
我們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講,一念無明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。那個境界為緣長六粗,那個六粗相第一個是智,智就是了別。這個識有了別的意思、分別的意思,心是聚集的意思,「我們的本覺佛性,八識田中」,心能夠聚集染淨種子發起現行。也就是我們這個心能夠儲存無量無邊的染的種子、清淨的種子,然後遇緣起現行。
「能聚集淨的種子」,比如說我們學佛,我們開始學佛,我們去受三皈五戒,我們走上修行這條路,我們種下「慈悲喜捨」的種子,我們修其他所有一切善法,「修諸佛法」,我們增長我們的善根,這是我們種下自己清淨的種子。我們去薰這個法身薰習,在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裡面講,叫法身熏習,我們種下這個能夠成就我們法身的這個種子。你要遇到佛法因緣,你才有辦法,你要遇到佛、法、僧三寶,你才能種下這個善根。因為有這種種子,你的阿賴耶裡面,你過去生有種下戒定慧的種子,當然戒定慧是本具的,那是你過去生有去聽經聞法,有去受三皈五戒,你到這一世來,雖然你還在輪迴裡面,但是你遇到佛法僧三寶,遇到佛法,你那個過去生薰習三寶的種子就被引出來了。你過去生有種下這個善根。
因為有這種種子,你遇上三寶,遇到佛法的因緣,你遇到善知識把你牽進門。就像我遇到簡豐文老師,我遇到淨空老法師,如果我過去生沒有跟他們供養過,我過去生沒有親近過簡豐文老師,親近過佛法,親近過淨空老法師,我這輩子怎麼會碰到他們呢?我過去生如果沒有跟他們結上深緣,我這輩子緣不會跟他們這麼深。這就是我過去生有種下善根種子,現在遇到這個緣了,「發起現行」。「生信、皈依、受戒,修行,這是淨的種子」。我們現在薰習《感應篇彙編》,也在種下這個因果,淨的種子在裡面了。
可是我們也有很多貪瞋癡慢疑習氣,我們每天還是碰到這些六根對六塵,我們有很多種種的誘惑,吃肉啦、喝酒啦、女色啦、賭博啦,去買樂透,希望能夠中大獎啦,這些染汙的種子也在引誘我們。因為有很多染的種子,「貪、瞋、癡、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鬥亂、危害」,每天看電視、看電腦、看網路,都是這些種子在引誘你去造惡,你一不小心,你道心不堅固,你一失足就成千古恨了,你就集聚了染汙的種子,那就往六道裡面走,就往三惡道裡面去鑽了。也是「聚集染淨種子」,惡的也是能發起現行,「遇緣能發起現行」。你過去生阿賴耶裡面,如果你沒有邪淫的種子,你這輩子不會邪淫的啦。你阿賴耶裡面,過去生沒有偷盜的種子,你這輩子就不會去幹偷盜的事。
「識,小乘講六識心,大乘講八識,就佛來說,一真法界,佛法界還講一個第九識」。「第九識」是什麼?「第九識」就是「庵摩羅識」、「淨識」、「佛識」。「庵摩羅識」就是「清淨識」。「識」總指心來說,我們本覺的佛性。「眾生都具有不生不滅的本覺佛性、本來佛」,本來是佛。「因為佛性在纏」,因為佛性被無明障住了,被毛病習氣、被貪瞋癡把你困住了,佛性被困住了,叫做「佛性在纏」。
「被生滅妄識、無明妄想糾纏」。你本來是真如,你有佛性,可是你碰到女色,你就被女色糾纏,就不得出離,就像魚被上鉤一樣。你被阿賴耶裡面慾望的種子、情色的種子、邪淫的種子、貪愛的種子鉤住了,「佛性在纏」,可憐。你如果邪淫的話,就被羅剎鬼吃掉了。「被生滅妄識、無明妄想糾纏」了。你看男生如果想要脫離,那個女生就是不放,就是糾纏,最後把你砍死,把你害死,把你毒死。男生對女生也是這樣,女生對男生也是這樣,「無明妄想糾纏」,甩不掉。怎麼辦?受戒就解決了。像賭博的人,你說,我不賭了,用刀把手指頭砍斷,他還是賭,他再去裝個義肢,還繼續賭,「無明妄想糾纏」。各位,我們在六道裡面,老是滾不出去,就是被這個無明妄想給你纏住,出不了。
「真心在妄」,可憐。「在生死妄想之中」,就像什麼?就像金被礦包住了。《楞嚴經》裡面一直探討「金在礦」,《圓覺經》裡面也在講這個問題,不是跟你講嗎?一日為金,永遠不會變礦。「就像金在礦」。可是我們現在我們「金」在哪裡呢?我們「金」是本體,可是你外表看起來是變礦了,就「在生死妄想之中」。
所以真如在哪裡?智慧在哪裡?在生死裡面,在妄想裡面。你把生死打破了,你把妄想敲破了,真如就現出來了,智慧就現出來了。離開生死妄想,沒有真如可言,離開生死妄想,你找不到智慧,如「金在礦」,「不得受用」。所以離開生死妄想,你找不到智慧。你只要生死心切,把它斬斷了,打得妄想死,饒汝法身活,就是這個道理。
「所以我們現在用的心,就是真心被妄心覆蓋,真妄和合之體」,梵語叫做「阿賴耶識」,翻譯過來叫做什麼?「叫第八識」,「叫含藏識、神識」,「它是我們的總報主,真妄和合之體」。
「十法界都是因心成體,隨著迷悟染淨的因緣而變現十法界法。體是一個,依一真心之體,隨迷悟染淨之緣而發十法界之用」。「都是一心」,離開一本有的真心,「無十法界可得」。這句話要記得,離開本有的真心,「無十法界可得」。對佛來說,十法界還是無明大夢,為什麼?十法界的佛,他不是圓教佛、不是別教佛,如果按照天臺的說法,藏通別圓,那藏教佛、通教佛,他不是真佛。離開十法界,破根本無明,才是分證佛,才是真正的佛。
所以離開本有真心,「無十法界可得,十法界就沒有依據了,不得建立了」。「十法界中,唯佛法界是一真法界,純一真實,更無虛妄」。去此之外,「其餘九法界,六凡法界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都不能稱為一真法界」,「程度不同」,「所以不得佛的受用」。「一真法界」就是我們講的常寂光淨土。當然進一步來說,實報莊嚴土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。
「我們修學佛法首先要學法,讓心覺悟起來」,然後才能夠規範、淨化我們自己的身口意三業。所以把「心」搞懂很重要。你懂得「心」以後,就可以就路還家了,就找到回家的路,找到回家的路就是「極樂有歸舟」,你就可以登彼岸了,「若人登彼岸」。最後恢復本有的本來性,「性成無上道」。「即心作佛,即心是佛」,離心無別佛,「離心無佛」。
「三世諸佛都是悟明本具的本覺佛性,依之修行,究竟成佛的」。所以「佛是先覺覺後覺」,我們常講一句話,俗話講,欲知山上路,須問過來人,欲知前方路,先問過來人。佛就是過來人。「佛把這個路子告訴我們,把出離生死,成就覺道的道路指示給我們」,我們得以自己覺悟、自己實行,「靠自己去承辦」。六祖大師說的自修、自悟、自度。我們必須要自己去覺悟,佛只告訴我們一條路而已,佛告訴我們方法,怎麼出離,他幫我們講出來。
所以「我們穿衣、吃飯、走路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」,別人是不能夠代替我們的。同樣的道理,生死也是靠不了別人的。你光靠佛,佛只告訴你方法,修不修還是在你自己,放不放下還是你自己去決定,佛也沒有辦法。所以佛才講說,無緣不能度,眾生度不盡,定業不可轉。要靠自己去實行。所以為什麼四大菩薩到最後是普賢菩薩,大行普賢菩薩,最後就是要落實。日常生活中,叫別人沒辦法代替,所以生死,各人吃各人飽,各人生死各人了。成佛大事,誰能代替?
所以「三世諸佛是我們的殊勝因緣」,我們有「正因佛性」、「緣因佛性」、「了因佛性」。這三個要把它搞懂。「我們有正因佛性」,是我們本來是佛,「佛依據這個給我們做外緣」。因為我們有「正因佛性」,所以佛給我們外緣,讓我們去修行,告訴你修行的方法,用八萬四千法門來度你,「緣因佛性」。「我們依據佛說的法」,我們來去修,藉修德顯性德。「了因佛性」就是「我們修行證得了」,信解行證。我們恢復到我們的本來的面目,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「了因佛性」。藉助佛的殊勝因緣、「助緣,這是相資而成的」。
「我們沒有正因佛性」,光有佛的殊勝因緣,也是不行。「我們有正因佛性,沒有佛的殊勝外緣也不行,我們沒法覺悟,就是緣因佛性」。「然後依之修行,依法修行,就是了因」,「滿足修因,達到果地,恢復本來性,性成無上道。都是依這一念真心而起的」。「我們斷除生死妄想、斷除生死惑業,我們還可以恢復本來性究竟成佛。這就是『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』的意思」。所以你成佛就是把染汙識恢復到清淨識,把十法界的心回歸到真如自性,到一真法界。
所以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,一切唯心造,沒有離開一心單獨存在的事物。若向外求佛,心外無佛,心外無法,心外無魔,心外無眾生」,都是「空想」,「是妄想」,「盡未來際想要成佛無有是處,因為心外沒有我們要成的佛,三世諸佛都是發明本心」。所以叫做十方三世佛,同共一法身,就是「三世諸佛都是發明本心」的,「發明本心」就是覺悟本心的,「究竟成佛的」。「我們修淨土法門,念阿彌陀佛」,「也是依法修行」,「也是覺悟淨化我們心」的辦法。最後「悟明本源心地,恢復本來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
另外佛還說,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因心成體,乃至於草木山石「也是唯心所現,因心成體。這就是說,沒有離開一心而單獨存在的事物」。「心是根本」,就像大樹一樣,有了根才有樹幹,有枝葉才能茂盛。「沒有根,光有枝葉」,你再怎麼把它澆水,它還是枯掉,還是不能生長,「依根而得建立」。十法界都是依本有的真性而得建立。所以我們想要就路還家,究竟成佛,就得明白這個道理,心外無法,對於十法界的一切事物什麼都不要妄想執著,自然回歸自性。這是第一點,「拈出『心』字,示人以善惡之幾,欲人知謹於源頭處也」。這個「源頭」就是根本。這一段我們把心探討出來,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。
摘自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(特別第一集) 黃柏霖警官主講
文字稿來源【因果教育弘化網】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