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一段裡面主要講是「皮囊歌」,我們把「皮囊歌」我們唸一段。「這皮囊,多窒礙,與我靈臺為患害。隨行逐步作機謀,左右教吾不自在。筋一團,肉一塊,系綴百骸成四大。有饑有渴有貧窮,有病有災有敗壞。要飯喂,要衣蓋,更要榮華貪世態。使我心上不得閑,為伊始下來生債。細思量,真難耐,招引群魔難禁戒,滋生五鬼及三屍,長養八邪並六害。」
「屎尿軀」,它這個地方講「屎尿軀」,那我們的《感應篇彙編》裡面講的是『尿屎渠』。它說,「屎尿軀」,是身軀的軀,這裡是渠道的渠。「屎尿軀,脈血聚」,《感應篇彙編》裡講的是『膿血聚』,「皮囊歌」裡面講的是「脈血聚」。「看來有甚風流處」,我們《感應篇彙編》的經文是講「算來有甚風流趣」。
「九竅都為不淨坑,六門盡是狼藉鋪。墮三途,沉六趣,蓋為皮囊教我做。如今識汝是冤家,所以教予生厭惡。問明師,求便路,得法方能自回互。只為生從愛欲來,欲心數盡無來去。斷欲心,要堅固,休戀皮囊自失誤。淡飯粗茶且給時,其餘更復生貪妒。主人公,休慕顧,識取其中玄妙處。內隱一顆大神珠,晝夜光明常顯露。不拘言,難詞訴,耳不能聞眼不覷。不空不有不中間,晃晃明明無定度。養皮囊,要純素,純素之中生解悟。忽爾心中解悟明,皮囊變作明珠庫。放光明,遍法界,內外相通無掛礙。照見堂堂出世人,端嚴具足神通在。也無罪,也無福,也無天堂並地獄。一朝擺脫這皮囊,自在縱橫無管束。也不來,也不去,來去中間無定住。蕩蕩嵬嵬爍天虛,誰能更覓成佛處。」
好,我們來簡單解釋這一首「皮囊歌」,其實非常有值得我們去解悟的地方。「這皮囊,多窒礙,與我靈臺為患害」,「靈臺」就是我們的靈性。「皮囊」是四大假合,這個身體。老子說,「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」,就是我有這個身體,有身見的執著,你就不能夠出離三界,你就會貪生怕死,你就會為了這個身體造業了,為了這個身體造殺盜淫妄。這就是「這皮囊,多窒礙」,很多罣礙,四大不調,身體多病。「隨行逐步作機謀,左右教吾不自在」,你為了這個身體去造業,「機謀」就是用盡心機、機關用盡。只為了你的榮華富貴,滿足你的口欲,你去造殺業,造殺盜淫妄,這個叫「做隨行逐步作機謀」。這兩隻手,這兩隻腳,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,「左右教吾不自在」,不得自在。
「筋一團,肉一塊,系綴百骸成四大」,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的,所以叫做我們這些筋脈,我們這些地水火風來構成這個,四大就是地水火風,構成這個身體。「有饑有渴有貧窮」,有時候饑餓,有時候口渴,有時候就窮,會生病,會有災難,會有敗壞,因為這個身體是業報身,因為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,所以它會生老病死,所以才會敗壞。要吃飯,要穿衣服,還要榮華富貴,還要貪世間的名聞利養,都是這個身體在作怪,「使我心上不得閑」,讓每天忙來忙去的,為這個身體,「為伊始下來生債」,為這個身體造下來生的業債。
「細思量,真難耐,招引群魔難禁戒」,仔細把它想一想,就是制伏不了自己這一念妄心。「真難耐」,有錢還要更有錢,所以「招引群魔難禁戒」。「群魔」就是什麼?就是我們的貪瞋癡慢疑。「滋生五鬼及三屍」,「五鬼」也可以講說色受想行識。「三屍」也可以講說身口意三業,造了身口意十惡業。「長養八邪並六害」,「八邪」是什麼?本來是應該八正道,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本來是應該這樣,結果就變成邪見啦,邪思惟啦,等等。「六害」是什麼?六根對六塵就產生六識,所以六根對六塵就產生六害。
「屎尿軀,脈血聚,看來有甚風流處」,「屎尿軀」就是我們九孔不淨。「九竅都為不淨坑,六門盡是狼藉鋪」,「六門」就是我們的六根。「九竅」是什麼?就九孔不淨,兩個眼睛,兩個鼻孔,兩個耳朵,一個嘴巴,這樣就七個了,再加上「屎尿渠」,就是一個是尿尿跟大便,大小便,這九孔不淨,就是「九竅都為不淨坑」。「墮三途,沉六趣」,到三途六道去。「蓋為皮囊教我做」,都是你這個身體,教你去做壞事,造惡。「如今識汝是冤家」,所以這個身體是業報身,是你的冤家對頭,所以「教予生厭惡」,所以你要有厭離心,放下這個身見,這叫「生厭惡」。
「問明師,求便路」,知道這個身體是會去造業的,為這個身體去造惡業,造五逆十惡,所以你就要怎麼樣?,你要去「問明師,求便路」,有沒有什麼一個了脫生死的捷徑之路?诶,找到念佛法門了,徑中徑,最捷徑的方式,最方便的方式,黃念祖老居士說教人家念佛。所以「得法方能自回互」,才有辦法找到回家的路。「只為生從愛欲來」,愛不重不生娑婆,「欲心數盡無來去」。斷掉這個愛欲心,「要堅固,休戀皮囊自失誤」,不要迷戀身體,也不要迷戀色欲。「淡飯粗茶且給時,其餘更復生貪妒」,不要生貪愛跟嫉妒。
「主人公,休慕顧,識取其中玄妙處」,「主人公」就是我們的主人翁,就是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,就是我們的覺性,叫主人翁。「內隱一顆大神珠」,這「大神珠」就是我們的菩提自性,就是剛才講的,達磨祖師講說這顆寶珠。「晝夜光明常顯露」,為什麼「晝夜光明常顯露」呢?我們的自性白天也是在照,晚上也是在照,白天在起作用,晚上也在起作用,只是我們現在迷而不覺,所以就變成錯用跟邪用,這個叫「晝夜光明常顯露」。
「不拘言,難詞訴」,因為言語道斷。「耳不能聞眼不覷」,「耳不能聞」就是什麼?我們的聞性,「眼不覷」就是我們的見性。我們的聞性、我們的見性,我們要怎麼樣?像《楞嚴經》裡面講捨識用根,你用根性,你就用見性,你就用聞性了。捨識用根那個「識」,就是汙染、就是執著,「根」就是根性,就是用我們見聞覺知的覺性,「耳不能聞眼不覷」。「不空不有不中間」,就像阿難尊者在楞嚴會上,佛陀「七處徵心」,阿難還是找不到真心在哪裡。
所以我們的真心在哪裡?我們的真心在作用上。就像鏡子的照性一樣,鏡子你走過去,你胡來胡現、漢來漢現,黃種人走過去照黃種人,白種人走過去照白種人。可是你在鏡子的鏡面上,你找不到那個照性,但是你一走過去,它就照,它就起作用了。如果人沒有走過去,鏡子的照性有沒有起作用呢?也是起作用,還是在照。所以照性在哪裡呢?照性在作用上。我們的覺性呢?也是在作用上。
所以你心在哪裡呢?你的心在眼見色、耳聞聲,你的心就起作用了。你如果執著了,你眼見色就起了貪愛心、執著心。你如果眼見色,你不執著了,你所見的是清淨心,是智慧的,是自在的,是沒有執著的,是離相的。耳聞聲,聽到聲音,如果你攀緣了,聽到讚歎的聲音你就高興,這叫攀緣。聽到人家毀謗你了,你就不高興,你就生了討厭的心、瞋恨的心出來,那你就是住相生心,那你就不是用根性,你是用識心,「識」就是汙染的心,所以你要捨識用根。你聽到毀謗的聲音,還有聽到讚歎的聲音,聽得很清楚,但是如如不動,不取於相,那叫三昧的功夫,那就是用根性、用聞性。所以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
所以有一次有一個師姐,她吃飯的時候,因為這個師姐本身她有痛風,我們臺灣叫痛風,就腳會很痛,有時候尿酸過多,會產生痛風。然後她在吃菜的時候,她就會怎麼樣?她就不敢去吃豆皮,就是豆腐做的菜,她就多吃青菜。結果另外一個師姐就說了,啊,這個青菜很貴,妳都一直夾青菜。她也不瞭解說她是腳痛風,所以她不吃豆皮,要吃青菜。另外一個師姐就起煩惱了,妳全部都夾青菜,都不夾豆皮,妳知道現在青菜很貴,妳知道不知道?那個夾青菜的師姐就從此不吃飯了。
我跟那個師姐講說,妳被境界轉了,她如果跟妳講說,妳青菜夾那麼多。好,那我就夾少一點,這叫「隨緣行」,剛才達磨祖師講「隨緣行」。妳說我,妳毀謗我,我說阿彌陀佛,妳隨緣行。謝謝妳的指導,好,我夾,我少吃一點,我筷子放下去,我夾一片就好,可不可以?沒事啦。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,妳就不會住相生心,就沒有煩惱。那妳就用聞性,妳聽得很清楚,妳菜夾那麼多,妳菜夾那麼少。所以「境緣無好醜」,境界沒有好跟壞,妳一執著了,妳就生煩惱,妳就生喜歡跟討厭。妳不執著了,沒有喜歡也沒有討厭,那叫清淨心。那就恭喜妳了,妳就是離相布施了。
這個就是離相布施,就是《金剛經》裡面講的,佛陀教我們的不住色布施、不住聲布施。懂不懂?不是說妳不要聽那個聲音,說我耳朵摀起來,像那隻猴子一樣,眼睛不要見,兩個耳朵摀起來,我都不要聽。不是有一隻猴子遮住兩個眼睛說,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聽嗎?那個是用壓制的方法,壓制的方法它沒有斷掉煩惱。所以你如果能懂這個道理,就這裡講的「晝夜光明常顯露」,你看你那個自性,白天也在照,晚上也在照,所以自性沒有生死。「不空不有不中間」,它既不是空,也不是有,也不是在中間,它不是在內,也不是在外,非大小方圓,非青黃赤白。在哪裡?在作用上,你只要反觀覺照,你就見到那個心了。
「晃晃明明無定度。養皮囊,要純素,純素之中生解悟。」「純素」應該講是什麼?是清淨心。你用這個身體,你要用清淨心,那你就找到明珠的寶庫了,這個皮囊裡面有一顆明珠的寶庫。「放光明,遍法界」,這一顆明珠、這個自性,它是可以大放光明,可以遍照法界,「內外相通無掛礙」,來去自如。「照見堂堂出世人,端嚴具足神通在」,你就是明心見性以後,你就六通現前了。「也無罪,也無福」,不是說你造罪就是沒有罪,該還命債就還命債,該還錢債就還錢債,債還完就沒有了,「也無罪」。
什麼時候才無罪你知道嗎?當你的貪瞋癡慢疑都斷掉了,你的見思惑斷了,你的塵沙惑斷了,你再破根本無明一品,你就可以說也無罪了。你究竟覺,你究竟成佛的時候,你不起心不動念,破一品根本無明,就可以不起心不動念了。那你就是什麼?你就念不退了,念不退你就不會再造業了。以前欠的呢?以前欠的要還。就像安世高大師兩次還命債,像佛陀他還一次,那個以前造的口業,吃了馬麥吃三個月,佛陀有三個月的馬麥之報。你看,佛陀成佛了還是要還因果,還是了這個業債,叫「也無罪」。
所以什麼時候才「也無罪」呢?才有資格講「也無罪」呢?你無明斷盡了,你貪瞋癡慢疑都斷掉了,「也無罪」。到那個境界是什麼意思呢?貪瞋癡即戒定慧,完全都是在表演。像濟公禪師一樣,像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那個甘露火王,他是忿怒相,現忿怒相。但是他「也無罪」,為什麼?那是神通,那個是菩薩在表演,「也無罪」。也不能說找到明珠就「也無罪」,那以前的因果都不用還嗎?老和尚說,因果不空,善惡不能夠相抵,因果通三世,不是不要還。
「也無福」,為什麼「也無福」?六祖大師說的啊,弟子心中常生智慧,就是最大福田。怎麼說是最大福田?開智慧就是最大福田啦,那個福報是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這個叫做「也無福」。不是說要開智慧就是沒有福報,佛陀不是教我們要福慧雙修嗎?對不對?有智慧一定有福報、有福德,有福德不一定有智慧。所以「也無福」的意思是這樣,因為你不會著相了嘛,《金剛經》裡面講,菩薩有福德不受福德,「也無福」。
「也無天堂並地獄」,為什麼?因為他已經入一真法界成佛了,他到地獄去教化眾生,現地藏王菩薩的相,他現焦面大士的相。他在那邊說法,所有這些餓鬼眾生,全部身上的這些枷鎖全部都脫落,都解脫了。所以真正你到成佛的時候,也沒有天堂,也沒有地獄。你造作罪業,你造五逆十惡,就有地獄,你造五戒十善,就有天堂。等到你破見思惑、塵沙惑,破根本無明的時候,也無天堂、也無地獄。為什麼?你到極樂世界去了,那裡無有三惡,沒有三惡道,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」無有諸苦,「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」,哪裡有天堂地獄呢?
「一朝擺脫這皮囊,自在縱橫無管束。」禪宗裡面講,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,就是這個境界,「一朝擺脫這皮囊」,這個身見破掉了,無拘無束。那身體變什麼?身體還在人間啦,可是變成什麼?變成菩薩的應化身啦,佛的應化身,變成菩薩的願力身啦。就像淨空法師一樣,他有什麼執著?「自在縱橫無管束。」
「也不來,也不去」,這就我師公講的無來也無去,臺語講,無來無去無代誌。無來無去亦無代誌,這翻成國語要這樣翻,因為他是用臺語開示的。我師公廣欽老和尚往生的時候,他留下的一首偈語在人間,臺語叫無來無去無代誌,翻成國語就沒有來去。無代誌就是無事,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無事。什麼叫無事?無事不是沒有事,是沒有煩惱,「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」。作了無量無邊,度無量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度者。到這個境界,不二法門的境界,就是沒有來去,因為自性哪裡有來跟去呢?但是相有來有去。你來到佛堂,回去、離開佛堂,有這個來去的相,但是因為你已經證得不二嘛,性相不二了嘛。性是你的自性,相是你的作用,所以來去是一個作用,一個相。所以自性本身沒有來去,所以叫「也不來,也不去。來去中間無定住」,就是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
「蕩蕩嵬嵬爍天虛,誰能更覓成佛處。」這個就是趣入自性,找到自己真正,原來你自己就是阿彌陀佛,你跟佛無二無別,這個叫「誰能更覓成佛處」,還有哪個地方可以再去成佛呢?你當下把我執破了,法執破,再破根本無明,你就當下成佛了。很多祖師大德表演給我們看,印光大師啊、廣欽老和尚啦,這個都是當生成就的。去哪裡找佛呢?還有哪個地方可以去成佛的地方呢?你說我到山上去成佛,有沒有地方可以讓我成佛的?沒有,你只要破了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就當下成佛了,就在你這一念心裡面,就有一體三身佛,清淨法身佛、圓滿報身佛、百千億化身佛。以上末學的淺見,解釋這個「皮囊歌」,如果解釋不好請各位多多指教,這是我一點小小的領悟。
摘自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(第二一一集) 黃柏霖警官主講
文字稿來源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】
「屎尿軀」,它這個地方講「屎尿軀」,那我們的《感應篇彙編》裡面講的是『尿屎渠』。它說,「屎尿軀」,是身軀的軀,這裡是渠道的渠。「屎尿軀,脈血聚」,《感應篇彙編》裡講的是『膿血聚』,「皮囊歌」裡面講的是「脈血聚」。「看來有甚風流處」,我們《感應篇彙編》的經文是講「算來有甚風流趣」。
「九竅都為不淨坑,六門盡是狼藉鋪。墮三途,沉六趣,蓋為皮囊教我做。如今識汝是冤家,所以教予生厭惡。問明師,求便路,得法方能自回互。只為生從愛欲來,欲心數盡無來去。斷欲心,要堅固,休戀皮囊自失誤。淡飯粗茶且給時,其餘更復生貪妒。主人公,休慕顧,識取其中玄妙處。內隱一顆大神珠,晝夜光明常顯露。不拘言,難詞訴,耳不能聞眼不覷。不空不有不中間,晃晃明明無定度。養皮囊,要純素,純素之中生解悟。忽爾心中解悟明,皮囊變作明珠庫。放光明,遍法界,內外相通無掛礙。照見堂堂出世人,端嚴具足神通在。也無罪,也無福,也無天堂並地獄。一朝擺脫這皮囊,自在縱橫無管束。也不來,也不去,來去中間無定住。蕩蕩嵬嵬爍天虛,誰能更覓成佛處。」
好,我們來簡單解釋這一首「皮囊歌」,其實非常有值得我們去解悟的地方。「這皮囊,多窒礙,與我靈臺為患害」,「靈臺」就是我們的靈性。「皮囊」是四大假合,這個身體。老子說,「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」,就是我有這個身體,有身見的執著,你就不能夠出離三界,你就會貪生怕死,你就會為了這個身體造業了,為了這個身體造殺盜淫妄。這就是「這皮囊,多窒礙」,很多罣礙,四大不調,身體多病。「隨行逐步作機謀,左右教吾不自在」,你為了這個身體去造業,「機謀」就是用盡心機、機關用盡。只為了你的榮華富貴,滿足你的口欲,你去造殺業,造殺盜淫妄,這個叫「做隨行逐步作機謀」。這兩隻手,這兩隻腳,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,「左右教吾不自在」,不得自在。
「筋一團,肉一塊,系綴百骸成四大」,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的,所以叫做我們這些筋脈,我們這些地水火風來構成這個,四大就是地水火風,構成這個身體。「有饑有渴有貧窮」,有時候饑餓,有時候口渴,有時候就窮,會生病,會有災難,會有敗壞,因為這個身體是業報身,因為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,所以它會生老病死,所以才會敗壞。要吃飯,要穿衣服,還要榮華富貴,還要貪世間的名聞利養,都是這個身體在作怪,「使我心上不得閑」,讓每天忙來忙去的,為這個身體,「為伊始下來生債」,為這個身體造下來生的業債。
「細思量,真難耐,招引群魔難禁戒」,仔細把它想一想,就是制伏不了自己這一念妄心。「真難耐」,有錢還要更有錢,所以「招引群魔難禁戒」。「群魔」就是什麼?就是我們的貪瞋癡慢疑。「滋生五鬼及三屍」,「五鬼」也可以講說色受想行識。「三屍」也可以講說身口意三業,造了身口意十惡業。「長養八邪並六害」,「八邪」是什麼?本來是應該八正道,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本來是應該這樣,結果就變成邪見啦,邪思惟啦,等等。「六害」是什麼?六根對六塵就產生六識,所以六根對六塵就產生六害。
「屎尿軀,脈血聚,看來有甚風流處」,「屎尿軀」就是我們九孔不淨。「九竅都為不淨坑,六門盡是狼藉鋪」,「六門」就是我們的六根。「九竅」是什麼?就九孔不淨,兩個眼睛,兩個鼻孔,兩個耳朵,一個嘴巴,這樣就七個了,再加上「屎尿渠」,就是一個是尿尿跟大便,大小便,這九孔不淨,就是「九竅都為不淨坑」。「墮三途,沉六趣」,到三途六道去。「蓋為皮囊教我做」,都是你這個身體,教你去做壞事,造惡。「如今識汝是冤家」,所以這個身體是業報身,是你的冤家對頭,所以「教予生厭惡」,所以你要有厭離心,放下這個身見,這叫「生厭惡」。
「問明師,求便路」,知道這個身體是會去造業的,為這個身體去造惡業,造五逆十惡,所以你就要怎麼樣?,你要去「問明師,求便路」,有沒有什麼一個了脫生死的捷徑之路?诶,找到念佛法門了,徑中徑,最捷徑的方式,最方便的方式,黃念祖老居士說教人家念佛。所以「得法方能自回互」,才有辦法找到回家的路。「只為生從愛欲來」,愛不重不生娑婆,「欲心數盡無來去」。斷掉這個愛欲心,「要堅固,休戀皮囊自失誤」,不要迷戀身體,也不要迷戀色欲。「淡飯粗茶且給時,其餘更復生貪妒」,不要生貪愛跟嫉妒。
「主人公,休慕顧,識取其中玄妙處」,「主人公」就是我們的主人翁,就是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,就是我們的覺性,叫主人翁。「內隱一顆大神珠」,這「大神珠」就是我們的菩提自性,就是剛才講的,達磨祖師講說這顆寶珠。「晝夜光明常顯露」,為什麼「晝夜光明常顯露」呢?我們的自性白天也是在照,晚上也是在照,白天在起作用,晚上也在起作用,只是我們現在迷而不覺,所以就變成錯用跟邪用,這個叫「晝夜光明常顯露」。
「不拘言,難詞訴」,因為言語道斷。「耳不能聞眼不覷」,「耳不能聞」就是什麼?我們的聞性,「眼不覷」就是我們的見性。我們的聞性、我們的見性,我們要怎麼樣?像《楞嚴經》裡面講捨識用根,你用根性,你就用見性,你就用聞性了。捨識用根那個「識」,就是汙染、就是執著,「根」就是根性,就是用我們見聞覺知的覺性,「耳不能聞眼不覷」。「不空不有不中間」,就像阿難尊者在楞嚴會上,佛陀「七處徵心」,阿難還是找不到真心在哪裡。
所以我們的真心在哪裡?我們的真心在作用上。就像鏡子的照性一樣,鏡子你走過去,你胡來胡現、漢來漢現,黃種人走過去照黃種人,白種人走過去照白種人。可是你在鏡子的鏡面上,你找不到那個照性,但是你一走過去,它就照,它就起作用了。如果人沒有走過去,鏡子的照性有沒有起作用呢?也是起作用,還是在照。所以照性在哪裡呢?照性在作用上。我們的覺性呢?也是在作用上。
所以你心在哪裡呢?你的心在眼見色、耳聞聲,你的心就起作用了。你如果執著了,你眼見色就起了貪愛心、執著心。你如果眼見色,你不執著了,你所見的是清淨心,是智慧的,是自在的,是沒有執著的,是離相的。耳聞聲,聽到聲音,如果你攀緣了,聽到讚歎的聲音你就高興,這叫攀緣。聽到人家毀謗你了,你就不高興,你就生了討厭的心、瞋恨的心出來,那你就是住相生心,那你就不是用根性,你是用識心,「識」就是汙染的心,所以你要捨識用根。你聽到毀謗的聲音,還有聽到讚歎的聲音,聽得很清楚,但是如如不動,不取於相,那叫三昧的功夫,那就是用根性、用聞性。所以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
所以有一次有一個師姐,她吃飯的時候,因為這個師姐本身她有痛風,我們臺灣叫痛風,就腳會很痛,有時候尿酸過多,會產生痛風。然後她在吃菜的時候,她就會怎麼樣?她就不敢去吃豆皮,就是豆腐做的菜,她就多吃青菜。結果另外一個師姐就說了,啊,這個青菜很貴,妳都一直夾青菜。她也不瞭解說她是腳痛風,所以她不吃豆皮,要吃青菜。另外一個師姐就起煩惱了,妳全部都夾青菜,都不夾豆皮,妳知道現在青菜很貴,妳知道不知道?那個夾青菜的師姐就從此不吃飯了。
我跟那個師姐講說,妳被境界轉了,她如果跟妳講說,妳青菜夾那麼多。好,那我就夾少一點,這叫「隨緣行」,剛才達磨祖師講「隨緣行」。妳說我,妳毀謗我,我說阿彌陀佛,妳隨緣行。謝謝妳的指導,好,我夾,我少吃一點,我筷子放下去,我夾一片就好,可不可以?沒事啦。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,妳就不會住相生心,就沒有煩惱。那妳就用聞性,妳聽得很清楚,妳菜夾那麼多,妳菜夾那麼少。所以「境緣無好醜」,境界沒有好跟壞,妳一執著了,妳就生煩惱,妳就生喜歡跟討厭。妳不執著了,沒有喜歡也沒有討厭,那叫清淨心。那就恭喜妳了,妳就是離相布施了。
這個就是離相布施,就是《金剛經》裡面講的,佛陀教我們的不住色布施、不住聲布施。懂不懂?不是說妳不要聽那個聲音,說我耳朵摀起來,像那隻猴子一樣,眼睛不要見,兩個耳朵摀起來,我都不要聽。不是有一隻猴子遮住兩個眼睛說,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聽嗎?那個是用壓制的方法,壓制的方法它沒有斷掉煩惱。所以你如果能懂這個道理,就這裡講的「晝夜光明常顯露」,你看你那個自性,白天也在照,晚上也在照,所以自性沒有生死。「不空不有不中間」,它既不是空,也不是有,也不是在中間,它不是在內,也不是在外,非大小方圓,非青黃赤白。在哪裡?在作用上,你只要反觀覺照,你就見到那個心了。
「晃晃明明無定度。養皮囊,要純素,純素之中生解悟。」「純素」應該講是什麼?是清淨心。你用這個身體,你要用清淨心,那你就找到明珠的寶庫了,這個皮囊裡面有一顆明珠的寶庫。「放光明,遍法界」,這一顆明珠、這個自性,它是可以大放光明,可以遍照法界,「內外相通無掛礙」,來去自如。「照見堂堂出世人,端嚴具足神通在」,你就是明心見性以後,你就六通現前了。「也無罪,也無福」,不是說你造罪就是沒有罪,該還命債就還命債,該還錢債就還錢債,債還完就沒有了,「也無罪」。
什麼時候才無罪你知道嗎?當你的貪瞋癡慢疑都斷掉了,你的見思惑斷了,你的塵沙惑斷了,你再破根本無明一品,你就可以說也無罪了。你究竟覺,你究竟成佛的時候,你不起心不動念,破一品根本無明,就可以不起心不動念了。那你就是什麼?你就念不退了,念不退你就不會再造業了。以前欠的呢?以前欠的要還。就像安世高大師兩次還命債,像佛陀他還一次,那個以前造的口業,吃了馬麥吃三個月,佛陀有三個月的馬麥之報。你看,佛陀成佛了還是要還因果,還是了這個業債,叫「也無罪」。
所以什麼時候才「也無罪」呢?才有資格講「也無罪」呢?你無明斷盡了,你貪瞋癡慢疑都斷掉了,「也無罪」。到那個境界是什麼意思呢?貪瞋癡即戒定慧,完全都是在表演。像濟公禪師一樣,像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那個甘露火王,他是忿怒相,現忿怒相。但是他「也無罪」,為什麼?那是神通,那個是菩薩在表演,「也無罪」。也不能說找到明珠就「也無罪」,那以前的因果都不用還嗎?老和尚說,因果不空,善惡不能夠相抵,因果通三世,不是不要還。
「也無福」,為什麼「也無福」?六祖大師說的啊,弟子心中常生智慧,就是最大福田。怎麼說是最大福田?開智慧就是最大福田啦,那個福報是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這個叫做「也無福」。不是說要開智慧就是沒有福報,佛陀不是教我們要福慧雙修嗎?對不對?有智慧一定有福報、有福德,有福德不一定有智慧。所以「也無福」的意思是這樣,因為你不會著相了嘛,《金剛經》裡面講,菩薩有福德不受福德,「也無福」。
「也無天堂並地獄」,為什麼?因為他已經入一真法界成佛了,他到地獄去教化眾生,現地藏王菩薩的相,他現焦面大士的相。他在那邊說法,所有這些餓鬼眾生,全部身上的這些枷鎖全部都脫落,都解脫了。所以真正你到成佛的時候,也沒有天堂,也沒有地獄。你造作罪業,你造五逆十惡,就有地獄,你造五戒十善,就有天堂。等到你破見思惑、塵沙惑,破根本無明的時候,也無天堂、也無地獄。為什麼?你到極樂世界去了,那裡無有三惡,沒有三惡道,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」無有諸苦,「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」,哪裡有天堂地獄呢?
「一朝擺脫這皮囊,自在縱橫無管束。」禪宗裡面講,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,就是這個境界,「一朝擺脫這皮囊」,這個身見破掉了,無拘無束。那身體變什麼?身體還在人間啦,可是變成什麼?變成菩薩的應化身啦,佛的應化身,變成菩薩的願力身啦。就像淨空法師一樣,他有什麼執著?「自在縱橫無管束。」
「也不來,也不去」,這就我師公講的無來也無去,臺語講,無來無去無代誌。無來無去亦無代誌,這翻成國語要這樣翻,因為他是用臺語開示的。我師公廣欽老和尚往生的時候,他留下的一首偈語在人間,臺語叫無來無去無代誌,翻成國語就沒有來去。無代誌就是無事,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無事。什麼叫無事?無事不是沒有事,是沒有煩惱,「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」。作了無量無邊,度無量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度者。到這個境界,不二法門的境界,就是沒有來去,因為自性哪裡有來跟去呢?但是相有來有去。你來到佛堂,回去、離開佛堂,有這個來去的相,但是因為你已經證得不二嘛,性相不二了嘛。性是你的自性,相是你的作用,所以來去是一個作用,一個相。所以自性本身沒有來去,所以叫「也不來,也不去。來去中間無定住」,就是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
「蕩蕩嵬嵬爍天虛,誰能更覓成佛處。」這個就是趣入自性,找到自己真正,原來你自己就是阿彌陀佛,你跟佛無二無別,這個叫「誰能更覓成佛處」,還有哪個地方可以再去成佛呢?你當下把我執破了,法執破,再破根本無明,你就當下成佛了。很多祖師大德表演給我們看,印光大師啊、廣欽老和尚啦,這個都是當生成就的。去哪裡找佛呢?還有哪個地方可以去成佛的地方呢?你說我到山上去成佛,有沒有地方可以讓我成佛的?沒有,你只要破了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就當下成佛了,就在你這一念心裡面,就有一體三身佛,清淨法身佛、圓滿報身佛、百千億化身佛。以上末學的淺見,解釋這個「皮囊歌」,如果解釋不好請各位多多指教,這是我一點小小的領悟。
摘自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(第二一一集) 黃柏霖警官主講
文字稿來源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】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