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來我們看下面,觀音菩薩,二月份,十九日觀音菩薩誕辰,我們都知道二月十九、六月十九、九月十九這是觀音菩薩誕辰,還有成道紀念日、出家紀念日。我們說,家家有觀音,戶戶有彌陀,我們對觀音菩薩瞭解多少呢?我們說,觀世音菩薩是「千處祈求千處應,苦海常作渡人舟」,觀世音菩薩怎麼去證果的呢?怎麼成道的呢?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跟娑婆世界這麼有緣呢?我今天就好好跟各位來演述一下,我也是根據祖師,根據這些高僧大德他們的開示,我就個人小小的體會,跟各位分享觀音菩薩怎麼修耳根圓通。
因為觀世音菩薩也是在楞嚴會上的那二十五位菩薩裡面其中一位,而且他還是表演最後一位的耳根圓通。我們看《大佛頂首楞嚴經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》,我們先看這一段經文,我們讀這一遍經文,再從這個經文,我們再把它消文,再來解釋。所以讀這個經文,這一段經文非常非常重要,你就學觀世音菩薩怎麼修耳根圓通。你如果會修耳根圓通,往下這十二個以後,你統統不會去犯了啦,保證你不會去犯了。
我們看經文,「爾時,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『世尊!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,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。我於彼佛發菩提心,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。初於聞中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了然不生,如是漸增,聞、所聞盡,盡聞不住,覺、所覺空,空覺極圓,空所、空滅,生滅既滅寂滅現前,忽然超越世出世間,十方圓明,獲二殊勝: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;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。』」
非常好的一段,這一段。觀世音菩薩到最後,怎麼獲二種殊勝,上合十方諸佛如來,「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,同一慈力」。然後又悲憫眾生,是「下合十方一切,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,同一悲仰」。他為什麼會聞聲救苦?就是因為他這樣的一個成道。
我們首先來談「耳根圓通」,我們知道有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。這六根其實按照青蓮法師在《地藏經科註》裡面講,其實它前五根,它是依第六根同時起的。前五根,比如說眼耳鼻舌身,這五根其實它跟第六根分別是同時發作的,所以它五根是以第六根為所依。第六根是以第七識的末那為所依,第七識的末那是以阿賴耶識第八識的見分為我所見,就變成有八識五十一個心所。這個六根裡面,楞嚴會上,這二十五圓通非常地精彩,每一個菩薩都報告他修行的一個證得圓通的經過。
所以《楞嚴經》裡面二十五位圓通,二十五位菩薩告訴我們,可以用耳根、眼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來修,乃至於可以利用,風大、地大、水大、火大來修法門。比如說,你禪宗裡面修數息,數息是什麼?要算呼吸,吸氣吐氣,叫一呼一入,一入一呼。這樣藉著呼吸進來再吐出去,這樣從一數到十,再從一數到十,從一數到十這樣,這個數息觀裡面,事實上就屬於利用觀這個,眼觀鼻、鼻觀心,這樣觀,事實上是在修數息法。所以說就是什麼?用風大來修。呼吸嘛,這樣的一個一呼一吸的話,這是依風大來修的。你又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這是你聽,印光大師跟我們講說,念得很清楚,聽得很清楚,心念得很清楚,嘴巴念得很清楚,耳根聽得很清楚。這個是什麼?用聲塵來修,也是耳根圓通。
我們知道大勢至菩薩是依念佛而證得圓通的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。這是大勢至菩薩他成就的一個,因地修行的時候成就的方法。觀世音菩薩他是用耳根起修的,六根裡面,耳根是最容易修的。我也很想來跟觀音菩薩好好地我們來學習耳根為什麼是最好修的?因為它這裡面有分,六根裡面有分多少個功德?首先耳根它有一千兩百個功德。在這個分配裡面,他們定這個功德,以一千兩百個功德是最高的。我們六根裡面有三個根,三個功德最高,一個耳根是一千二百個功德,舌根是一千二百個功德,意根是一千二百個功德。但是最難修是意根,最好修是耳根,但是舌根不好修,因為你要講經說法,這三根是一千二百個功德。眼根是八百個功德,耳根是一千兩百個功德,最為圓滿。
《楞嚴經》裡面是以一千二百個功德最高標準,所以我們就選擇最利的根來修,容易契入三摩地,三摩地就是三昧。眼根不如耳根,它只有八百個功德,為什麼呢?眼根只能看前面,看後面還要轉頭,叫後暗前明。眼前不能見眼後,見明不能見暗,看得到前面,看不到後面,電燈打開看得見,電燈一關看不見,黑漆漆地。還有第二個,一個是後暗前明,一個是左右旁觀,只能看三分之二,對不對?只能看三分之二,還有三分之一看不到,以看兩邊來講只看到三分之二,還有一分看不見。所以把它打一個分數,八百個功德。
而耳根在電燈打開的時候,聽得到,電燈關掉的時候也聽得到。比如說,我在這個房間裡面打鼓,打鼓你本來就都可以聽得到了。我在這個房間裡面,有一個人在講話,我電燈打開來,你也聽得到人家講話,我電燈關掉,你也聽得到人家講話,對不對?但是如果這個房間是很黑的話,你眼睛是看不到哪裡有人講話,但是你耳根馬上聽到有人講話。所以耳根無論是明暗、動靜、遠近、前後、牆外、牆內,只要我們一靜下來就聽得見。為什麼要講耳根呢?就告訴你在在家修行,在工作場合修行,在坐公車,在坐捷運,在走路,乃至於在佛堂念佛,在共修,各位你有沒有用耳根呢?我們幾乎都忘了耳根啦,都聽是非啦,喝咖啡聊是非啦,都聽到別人的是非,那你的耳根就變成耳識了,所以耳根是很聰利的,是有一千兩百個功德。
那鼻根呢?鼻根也不好修,鼻根也是八百個功德,為什麼呢?它有出有入,而闕中交,我們呼吸的時候,鼻子在聞香的時候,聞到香臭味道的時候,這個可以聞得到。可是在聞的時候,在吸氣起來的時候,出入息中間產生空檔,這個時候你就不知道香跟臭了。雖然一剎那很快就過去,但是還有一段時間,是聞不到味道的。所以耳根跟鼻根比起來,鼻根只有八百個功德。這樣就三個了。第四個,舌根,舌根就很利了,能夠宣說世間、出世間的智慧,所以在《楞嚴經》上,裡面講,「言有方分,理無窮盡」。
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度了無量無邊眾生,言語從舌根流出來。所以鄭石岩教授,臺灣的鄭石岩教授說,我們學講經的人是用舌根在練習修三昧。如果我們舌根失去了作用,不但不知道酸甜苦辣,連講話都不能講。所以各位,不只是講經就去練舌根,你口吐蓮花也是練舌根,你在念佛也是用舌根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所以舌根的功能很大,可以宣說世出世間法的智慧,使眾生能夠離苦得樂,超凡入聖,所以舌根功德有一千兩百個。
再來身根,身根的功德只有八百,什麼身根?我們坐在教室裡面感覺很涼,我們比如說,我們講堂現在開冷氣,你就感覺很涼,為什麼?因為你身根感觸到裡面有冷氣。如果這裡面很悶熱,你身根就感覺會很難熬,你受不了,因為身根告訴你,這裡面很熱、很涼。然後如果你處在一個環境裡面,是順的或是逆的,你馬上知道,這也是身根告訴你的。你睡在床鋪很硬、很不舒服,身根告訴你的。你睡得很舒服,身根告訴你的。但是有一個原則,必須要因緣和合才知道,因緣不和合,身根就不知道了。也就是說,比如說你睡下去,你要有一個東西器材給你睡,要被這個東西配合,要因緣和合。所以外面境界如果不現前的時候,氣候沒有順逆這些境界的時候,身根就不知道了。所以身根的功德還不如耳根,也只有八百。
第六個,意根,意根能夠含攝三世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包納十方,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北、東南、西北、西南、上、下,十方,所以它有一千兩百個功德。我們說,眼耳鼻舌身意,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,意對法。所以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乃至於十方世界,無論是空間、時間,都在我們的意根中。不但如此,就像你要超凡入聖,也在我們的意根。所以意根清淨就是一朵白蓮花,意根不清淨就是一朵鐵蓮花,因為意根有如此大的作用,所以它是一千兩百個功德。
意根不好修,為什麼?因為心猿意馬,我們這個意根就像一隻猴子一樣,在六根門頭跑來跑去的。耳根就不用跑來跑去的,它穩定,它平靜。所以六根比較起來,雖都各有功德,但還是以耳根最殊勝。觀世音佛,就是傳授觀世音菩薩用耳根來修。我們選擇耳根的原因是因為耳根的殊勝。觀世音菩薩他是,文殊師利菩薩讚歎觀音菩薩說,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因為眾生都是往外攀緣,而不知道往裡面收回起來。
我們來看這個經文,就觀世音菩薩他成道的經過,這一段非常重要。「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『世尊!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,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,我於彼佛發菩提心,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。』」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頂禮佛足,因為觀世音菩薩希望他們這二十五位菩薩來告訴大家,分享他們修證的經過。觀世音菩薩就用最尊敬的、最恭敬的「頂禮佛足」,這是最敬禮。佛在上面說法,下面弟子聽佛的開示。頂禮佛足在佛經上都有,它不是問訊,它是最隆重的禮節,五體投地接足禮。我們以最尊貴的頭部頂禮佛陀最下面的腳印,如此頂禮,無形中就能夠破除我們自己的我執跟我慢,這叫「頂禮佛足」。
「而白佛言」,就報告佛陀了,憶我往昔無數恆河沙劫,「恆河」是印度的一條聖河,聖河裡面的所有的沙來給它算。「劫」表示時間很長,沒有辦法用年月日來說明,所以用「劫」來代表。「無數恆河沙劫」就表示說時間非常久遠,很難計算。觀世音菩薩就記得,他在過去無數恆河沙劫,當時有一尊佛出現於世,「名觀世音」,這一尊佛也叫觀世音,只是他是觀世音佛,他來教因地的觀世音菩薩。
「我於彼佛發菩提心」,觀世音菩薩在觀世音佛前面也是一樣發菩提心,「菩提心」就是我們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就上求下化,上成佛道,下化眾生,希望能夠成就如來種智,就是發了這個菩提心願。有了菩提心以後,就會繼續不斷的修加行,修一切善法,加功用行,慢慢地業障消除,心清淨了,那就有一點點契悟菩提心,菩提心現前,才是真正發心,稱為「發菩提心」。
「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」,這一尊觀世音佛教他一個法門,「從聞思修入三摩地」。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「聞」就是聽,從耳根聽進去,不是說,你耳根聽進去,右耳出去,不是,這不叫聞。「聞思修」的意思就是什麼?就是用佛法上來講,就教你修空觀、假觀還有中觀,中道實相觀。這個空觀、假觀、中道實相觀,這個叫「思」。「聞」,你聽進來以後,你要修空觀、修假觀、修中道實相觀,這叫「思」。那麼你觀成以後就開始去落實,這個叫「修」。你體悟這個真理以後,悟了這一念心以後,你就是當下就去實踐,這個修叫「聞思修」。不是說,我左耳聽進來右耳出去,這個叫聞思修,不是。所以一般中下根的人聽了以後馬上記錄下來,大概都是這樣。但是上根的人聽了以後馬上就思惟空觀、假觀、中觀,然後修的時候,一剎那就入三摩地了,這是上根人。
「初於聞中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了然不生,如是漸增,聞、所聞盡,盡聞不住,覺、所覺空,空覺極圓,空、所空滅,生滅既滅寂滅現前。」這一段是我把它歸類觀世音菩薩成道經過的十二個次第,前面那個是方法,從聞思修進來,從耳根進來,但是它每一個次第他悟到什麼程度,我給它歸類十二項。
第一項,「初於聞中。」「初於聞中」什麼意思呢?「初於聞中」就是在聽聞的時候,要注意喔,這個聽聞的時候,比如說,你現在在用耳根的時候,我們這樣拍一聲,這個拍一聲大家聲音都聽得到,這叫做聞。但是如果以耳根來說,現在拍一聲大家聽得到,但是不拍的時候有沒有聽到?一樣有聽到,聽到一個沒有拍桌的聲音,怎麼會沒有聲音呢?所以這個告訴你說,「初於聞中」的意思是說,告訴你說,這個聞性始終都在,沒有失去作用。所以我們這個耳根,我們這個見聞覺知,你死掉的時候它還在,不是見聞覺知人死掉就不在,這個聞性永遠沒有失去,所以叫不生不滅。它跟著你神識走掉了,跟著你的魂離開了,所以它沒有失去作用。所以為什麼我們能夠知道有聲音、沒聲音呢?因為我們聽這個這一念心在聽嘛。聲音過去了,我們有沒有知道?我們知道沒有聲音,這個心還在嗎?聞性還在,這個聞性跟見性一樣。
以前馬祖道一禪師怎麼教百丈禪師?「馬祖建叢林,百丈立清規」。百丈禪師,馬祖道一禪師怎麼教他徒弟百丈禪師呢?有一次他們兩個師徒去外面經行,一群燕子飛過去了,飛過來了,再飛走了。那這已經有相了,讓你看了,見相,一群燕子這樣飛過去了。等到燕子飛過來的時候,就飛過去,大家就看了。看了以後,飛過去不見了。馬祖道一禪師就問百丈禪師說,燕子呢?百丈禪師說,燕子飛過去啦。馬祖道一禪師用手很大力的捏,在這裡,喊痛嘛,啊,在喊痛。你怎麼知道痛呢?這個見性,燕子飛過去看到,燕子沒飛過去也在看到沒有燕子的虛空,所以這個見聞覺知始終都在,聞性也還存在。
所以有聲也是聞,無聲也是聞,你能夠用這個聞性,那麼你那個念佛就不得了,你那個念佛就一念相應一念佛,因為你有在聽你念佛的聲音。現在問題是你念第一聲有在聽,念第二聲有在聽,第三聲就不見了,嘴巴在念佛,心不知道跑到哪去了,你就不是用聞性了,你根本沒有聽到自己在念佛的聲音。各位不妨回去試看看,念一百聲,最少五十聲跑掉。好一點的可能七十聲,好一點的可能三十聲跑掉、二十聲跑掉,凡夫一般都什麼?跑掉百分之八、九十。所以我們明白聞性它是什麼?你專注聽一個聲音,聽風聲、聽水聲,你聽那個聲音,專注的聽,一切都不要想,就專門聽那個聲音,注意聽這一念心所聽的聲音。沒有聲音的時候也在繼續聽,滴答、滴答、滴答,突然間滴答停了,還是繼續聽。這個時候你能聽的這念心,跟所聽的鐘的聲音,任何聲音都不能聽,這個叫專注,這個叫「初於聞中」,從這邊開始訓練。
第二步就是什麼?「入流亡所」,什麼叫「入流」呢?眾生都是出流,心都從六根跑出去了,流入色聲香味觸法,往外跑掉了。就像你念佛一樣,你心跟著外面跑掉了,心在想什麼,它就跑掉了,這個就是眾生的境界。這個六根,現在六根就把它收回來,能聞的這念心往裡面流,不要往外面跑,這叫「入流」。「入流」如何修呢?你就專注聽這個聞性,外面的聲音就不要去聽,能聽這念心往裡面收,叫「入流」。收到一個最高境界,外面的聲音就聽不見了,什麼原因?因為這念心從耳根收回來了,到達「亡所」的境界,你外面講什麼我都沒有聽到了。「亡」就是沒有,「所」就是所聽的聲音,聲就是聲塵,塵就是塵勞。所以我們要把這個聞性往裡面收,就是「入流」。我們的聞性就像蝸牛兩個觸角,角一伸出來,忽然聽到外面的風吹草動,嚇得不得了,馬上把那個角往裡面收,這就是真正的「入流」,就是保護自己,一般人都不知道保護自己。
修行一個能、一個所,要知道有能、有所。能就是能聽的這念心。所就是所聽到外面的境界。如果我們用這個功夫,把心往裡面收,最後是怎麼樣?外面的聲音你就聽不見,只聽到你的聞性。比如說,你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外面人在講什麼什麼張三李四,所有你都完全,你再繼續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你都阿彌陀佛的時候,外面他後來在講什麼是非,什麼道場怎麼樣,這個人怎麼樣,你完全沒有聽到,你只有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,這個叫做「入流亡所」。
這個是剛開始進入、進去的第二個階段,就「入流亡所」了。這個時候就是什麼?你心,比如說,你在念佛的時候,旁邊很多人在講話,你一直專注在阿彌陀佛的時候,外面講什麼,到後來你真的聽不到,這個時候你定功就加深了。
第三個,「所入既寂。」我們的心往裡面收,收到不動的時候,達到最高境界,「寂」就是不動了,「所入既寂」,「寂」就是不動。
既然已經不動了,這個時候進入第四個階段,「動靜二相了然不生」,聽到聲音是動相,現在聽不見外面的聲音是靜相,表示我們的心已經靜下來了。但是這個時候,如果你產生執著也不對,為什麼?因為你喜歡這個清淨、喜歡這個安定,你執著這個靜也不行,你執著這個靜為實有。比如說,你打坐的時候你很舒服,但是忽然聽到有一個聲音,或是聽到有人走動的聲音,你馬上就嚇一跳,心就受不了,就覺得很討厭、很可惡,這個時候就起煩惱。就像你在讀經一樣,旁邊有人在走動,你就受不了了。這是什麼?你還有一個靜相、還有一個動相。那你耳根圓通要修到什麼?要「動靜二相了然不生」,所以動是塵,靜也是塵,塵就是煩惱,靜也不能執著。
凡夫執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,如果眼睛不看就會很難過,你相不相信?耳朵不聽也很難過,身體不動也很難過,為什麼?因為你已經養成習慣了,養成壞習慣。所以喜歡說話的人,你叫他不說話他很難過。喜歡看美女的,他沒有看美女,他很難過,會想。身體不動他也很難過,想要去拿杯咖啡來喝,泡一杯茶,因為他養成習慣了,已經造成這個習慣了。所以受到外面塵勞境界所役使,就是所奴役了。所以為什麼做世間的事情,做久會身心疲勞?因為外面的境界刺激我們的六根,當刺激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就產生毛病,耳朵如此,眼睛也如此,六根都如此,做久了,看久就疲勞了。所以眾生不瞭解,拼命在色聲香味觸裡面攀緣,始終靜不下心來。但是菩薩不是,菩薩是以禪悅為食,禪就是寂然不動,清清楚楚的這念心,這個是進入「動靜二相了然不生」。
第五個,「如是漸增。」從聞性上這樣不斷用功,反聞聞自性,收攝這一念心,繼續往裡面聽聽聽,這時候功夫又增加了,叫「如是漸增」。
第六個,進入第六個階段了,「聞、所聞盡,盡聞不住」。聞到最高階段的時候,連聞也不要執著了。我們前面離開動相、離開靜相,這個時候,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寂然不動了,不攀緣了。這個境界好嗎?不一定是好,要繼續用功,繼續漸增,漸增到六根歸一,六根變成一根,「聞、所聞盡」,聞到最後盡頭,六根變成一根,這個時候有些感應了、有些境界了,繼續再用功,不能夠執著,這個叫做「聞、所聞盡,盡聞不住」。
不住在六根上,六根歸一的境界,還是不執著,不執著在這個境界上,最後只剩下什麼?剩下一個覺性存在,能聽的這念心存在。因為這念心不能脫離動靜相,而且根也不執著,根也解結了。依根解結就是解釋的解,另外一個結果的結,解結就是把煩惱解掉了,動也是一個結,靜也是一個結,結就是煩惱,六根也是一個結。這六根都不執著了,不住了,又一個什麼境界呢?就是一個覺,覺的境界,靈知靈覺,連這個也不能住。
到第七個,第七個階段就是「覺、所覺空」。到「覺、所覺空」的時候,動靜相,六根都沒有了。這個時候還剩下一個空,剛才是一個覺也不要執著,只剩下我們這念心跟所感受的空,整個世間畢竟空寂,什麼都沒有。這個時候只念這念心跟這個覺性,只有這念心跟這個覺性,和所知道外面的一個空的境界。到這個境界的時候,一切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是是非非、善善惡惡、冤冤親親都離得乾乾淨淨。這是一個到「覺、所覺空」,只有能覺之心跟所覺空的境界,這個境界就是聲聞、羅漢所進入的境界。
入這個境界會有感應的、會有神通的。一般人到了這個地方都會產生執著,到這個地方什麼都不想再修了,稱為無學位,就是羅漢為什麼他入偏空涅槃?他就住到空裡面去了。他已經覺悟了,覺覺覺,覺到空裡面去了,他住到空裡面不出來,就是他雖然證我空真如,但是他進入那個境界不想出來,那叫偏空、偏真涅槃。佛陀說,他是偏真涅槃,到這個地方破了我執,證到人空境界,就人我空,但是他還有法執未破,所以破法執就是破除對這種空的境界的執著,這個叫做破法執。
我們以前都不懂什麼叫破法執,其實把空再打破,破除了執著以後,稱為虛空粉碎,大地平沉。就是禪宗裡面講的虛空粉碎,大地平沉。所以沒有證到這個境界的人,就覺得說,虛空怎麼會粉碎?其實是不執著這個境界,繼續用功,虛空就破掉了。虛空破了以後,能覺的這念心,所覺的這個空也解除了。這個空的境界,靈覺的境界最容易起貪心,一般人證到這個境界都不願意放棄。但是禪宗祖師告訴你,還是要放棄,叫百尺竿頭,百尺竿頭上的人,雖然得法未為真,百尺竿頭再進步,十方世界現全身,就是禪宗裡面講的境界,就是這個也不能執著。一般人都知道說,祝人家百尺竿頭,你已經跳過一百尺了,再上去,到登峰造極的境界。這個時候再往上走就很難,為什麼?跟畫家一樣,他畫到最高境界的時候,他畫不出來了。所以百尺竿頭再進步,十方世界現全身。我們修行也是要如此,修到某一個境界的時候,產生瓶頸沒有辦法突破,如何突破?要虛空粉碎。
再來第八,連那個空也打破以後,「空覺極圓,空、所空滅」。空也不執著,覺也不執著,空覺都變成一個達到寂的境界,內外一如,能所不二,這稱為「空、所空滅」,就能所合而為一了。空的境界不執著,住在空裡面這念心也不執著,因為這個空只有我們自己感受得到,這是第八個階段。
第九個,「生滅既滅寂滅現前。」前面所說的境界都是屬於生滅法,動的是生滅法,靜也是生滅法,六根能覺這念心,能覺這念覺心,跟所覺的空的境界,都屬於生滅法。為什麼?因為它是相對的,動跟靜是相對的,六根也是相對的,能覺的心、所覺的空也是相對的,這個都是生滅法。「生滅既滅寂滅現前」,你不執著這念心,不執著這個覺,能覺這念心,也不執著所覺空靈的這個境界,繼續用功,最後生滅都滅掉,寂滅就現前。這念心真正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,這個時候真正的楞嚴大定,真正的三昧就現前了,叫「生滅既滅寂滅現前」。
接下來,「忽然超越世出世間,十方圓明獲二殊勝: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;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」。到第十個階段,「忽然超越世出世間」,這什麼意思呢?馬上超越世間跟出世間。什麼是「世間」?「世間」就是一個動、一個靜、一個根。又如何超越出世間呢?「出世間」就是一個覺、一個空。動相沒有了,靜相也沒有了,六根感覺也不存在了,只有覺性跟外面所感受的空性、空相,這個時候是屬於出世間。
如果你經常在這裡入定的話,就斷了見思惑,見惑跟思惑,六根也斷掉了,沒有貪心,沒有瞋心,沒有癡心、慢心跟疑心、邪見。這是不是真正跟如來佛一樣呢?不一樣。還有界外的塵沙惑跟無明惑,所以稱為出世間。超越三界以後,只有一個覺性跟一個空性,但是如果你執著在這個境界,叫入偏空涅槃。如果不執著這個覺性跟空性,馬上就超越偏空涅槃的境界,超越二乘的聲聞,所以稱為超越出世間法。
到第十一個,「十方圓明獲二種殊勝。」這個時候「十方圓明」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、空間、時間都變成自己的這一念心,這個境界就三昧現前,就圓融無礙,光明遍照十方,達到這個境界,一個鐘頭多少滴雨都知道。就像當時外道考佛陀,當時外道考佛陀這棵樹有多少個樹葉?佛陀都知道。然後外道再偷偷把幾個樹葉、幾片樹葉拔下來,偷拔下來,再考佛陀說現在還剩幾片樹葉,佛陀一講全部都知道,都沒有錯,那外道才心服口服。為什麼?因為佛陀已經證得「十方圓明」的境界。
到第十二個,觀世音菩薩成就,獲二種殊勝,「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」,觀世音菩薩跟十方諸佛本具的妙明真心變成一個,諸佛有我們也有。就是說,我們同樣在虛空中,你證到這個虛空,我也證到這個虛空,那你就跟諸佛如來同樣一個大慈大悲,普度眾生了。第二種殊勝功德就是,「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」,不但跟諸佛同一個心,而且十方眾生的心,也在我們當下這念心中,你就變成真正證到觀音法門了。這是果上的觀音,所有一切眾生起心動念,你完全知道,這是果上觀音,他能夠聞聲救苦的原因在這裡。為什麼眾生只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,煩惱跟苦惱馬上就能夠感應呢?因為人有誠心,佛有感應。和什麼發生感應?和諸佛菩薩所證的法身、空性、覺性感應。
所以因地的觀音菩薩以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「聞自性」,往裡面聽,往裡面聞,一直聞到破除動相、見相、根、覺、空,到最後一切生滅都寂滅了,這念不生不滅的心就現前了。所以為什麼很多人不瞭解說,為什麼十方眾生的心念,如來都知道呢?因為如來他是無念、無心,他沒有內、外、中間,所有十方世界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在如來佛心中,所有眾生起心動念,如來佛都知道。不但如來佛都知道,一切鬼神、天仙、菩薩都能瞭解,瞭解什麼?眾生只要起心動念,聲音就像打雷那麼大,所以我們起心動念時時刻刻都要注意,一不注意就將來會墮入惡道,而且讓一切鬼神、菩薩都知道,所以說,這個才是真正的觀音法門。
我們一般講拜觀音啦、念觀音啦、供養觀音菩薩,這個是方便,這是一個感應,因為有三種,一個是方便,一個是究竟,一個是感應。我們現在談的耳根圓通是究竟,我們拜觀音,這是培福、培養恭敬心,這是方便、感應,觀音菩薩會給你感應。以上這是因為提到觀世音菩薩誕辰,我特地把觀音菩薩修耳根圓通跟大家分享,這是我個人小小的領悟,供養各位。
摘自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(第二三五集) 黃柏霖警官主講
文字稿來源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】
因為觀世音菩薩也是在楞嚴會上的那二十五位菩薩裡面其中一位,而且他還是表演最後一位的耳根圓通。我們看《大佛頂首楞嚴經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》,我們先看這一段經文,我們讀這一遍經文,再從這個經文,我們再把它消文,再來解釋。所以讀這個經文,這一段經文非常非常重要,你就學觀世音菩薩怎麼修耳根圓通。你如果會修耳根圓通,往下這十二個以後,你統統不會去犯了啦,保證你不會去犯了。
我們看經文,「爾時,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『世尊!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,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。我於彼佛發菩提心,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。初於聞中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了然不生,如是漸增,聞、所聞盡,盡聞不住,覺、所覺空,空覺極圓,空所、空滅,生滅既滅寂滅現前,忽然超越世出世間,十方圓明,獲二殊勝: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;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。』」
非常好的一段,這一段。觀世音菩薩到最後,怎麼獲二種殊勝,上合十方諸佛如來,「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,同一慈力」。然後又悲憫眾生,是「下合十方一切,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,同一悲仰」。他為什麼會聞聲救苦?就是因為他這樣的一個成道。
我們首先來談「耳根圓通」,我們知道有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。這六根其實按照青蓮法師在《地藏經科註》裡面講,其實它前五根,它是依第六根同時起的。前五根,比如說眼耳鼻舌身,這五根其實它跟第六根分別是同時發作的,所以它五根是以第六根為所依。第六根是以第七識的末那為所依,第七識的末那是以阿賴耶識第八識的見分為我所見,就變成有八識五十一個心所。這個六根裡面,楞嚴會上,這二十五圓通非常地精彩,每一個菩薩都報告他修行的一個證得圓通的經過。
所以《楞嚴經》裡面二十五位圓通,二十五位菩薩告訴我們,可以用耳根、眼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來修,乃至於可以利用,風大、地大、水大、火大來修法門。比如說,你禪宗裡面修數息,數息是什麼?要算呼吸,吸氣吐氣,叫一呼一入,一入一呼。這樣藉著呼吸進來再吐出去,這樣從一數到十,再從一數到十,從一數到十這樣,這個數息觀裡面,事實上就屬於利用觀這個,眼觀鼻、鼻觀心,這樣觀,事實上是在修數息法。所以說就是什麼?用風大來修。呼吸嘛,這樣的一個一呼一吸的話,這是依風大來修的。你又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這是你聽,印光大師跟我們講說,念得很清楚,聽得很清楚,心念得很清楚,嘴巴念得很清楚,耳根聽得很清楚。這個是什麼?用聲塵來修,也是耳根圓通。
我們知道大勢至菩薩是依念佛而證得圓通的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。這是大勢至菩薩他成就的一個,因地修行的時候成就的方法。觀世音菩薩他是用耳根起修的,六根裡面,耳根是最容易修的。我也很想來跟觀音菩薩好好地我們來學習耳根為什麼是最好修的?因為它這裡面有分,六根裡面有分多少個功德?首先耳根它有一千兩百個功德。在這個分配裡面,他們定這個功德,以一千兩百個功德是最高的。我們六根裡面有三個根,三個功德最高,一個耳根是一千二百個功德,舌根是一千二百個功德,意根是一千二百個功德。但是最難修是意根,最好修是耳根,但是舌根不好修,因為你要講經說法,這三根是一千二百個功德。眼根是八百個功德,耳根是一千兩百個功德,最為圓滿。
《楞嚴經》裡面是以一千二百個功德最高標準,所以我們就選擇最利的根來修,容易契入三摩地,三摩地就是三昧。眼根不如耳根,它只有八百個功德,為什麼呢?眼根只能看前面,看後面還要轉頭,叫後暗前明。眼前不能見眼後,見明不能見暗,看得到前面,看不到後面,電燈打開看得見,電燈一關看不見,黑漆漆地。還有第二個,一個是後暗前明,一個是左右旁觀,只能看三分之二,對不對?只能看三分之二,還有三分之一看不到,以看兩邊來講只看到三分之二,還有一分看不見。所以把它打一個分數,八百個功德。
而耳根在電燈打開的時候,聽得到,電燈關掉的時候也聽得到。比如說,我在這個房間裡面打鼓,打鼓你本來就都可以聽得到了。我在這個房間裡面,有一個人在講話,我電燈打開來,你也聽得到人家講話,我電燈關掉,你也聽得到人家講話,對不對?但是如果這個房間是很黑的話,你眼睛是看不到哪裡有人講話,但是你耳根馬上聽到有人講話。所以耳根無論是明暗、動靜、遠近、前後、牆外、牆內,只要我們一靜下來就聽得見。為什麼要講耳根呢?就告訴你在在家修行,在工作場合修行,在坐公車,在坐捷運,在走路,乃至於在佛堂念佛,在共修,各位你有沒有用耳根呢?我們幾乎都忘了耳根啦,都聽是非啦,喝咖啡聊是非啦,都聽到別人的是非,那你的耳根就變成耳識了,所以耳根是很聰利的,是有一千兩百個功德。
那鼻根呢?鼻根也不好修,鼻根也是八百個功德,為什麼呢?它有出有入,而闕中交,我們呼吸的時候,鼻子在聞香的時候,聞到香臭味道的時候,這個可以聞得到。可是在聞的時候,在吸氣起來的時候,出入息中間產生空檔,這個時候你就不知道香跟臭了。雖然一剎那很快就過去,但是還有一段時間,是聞不到味道的。所以耳根跟鼻根比起來,鼻根只有八百個功德。這樣就三個了。第四個,舌根,舌根就很利了,能夠宣說世間、出世間的智慧,所以在《楞嚴經》上,裡面講,「言有方分,理無窮盡」。
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度了無量無邊眾生,言語從舌根流出來。所以鄭石岩教授,臺灣的鄭石岩教授說,我們學講經的人是用舌根在練習修三昧。如果我們舌根失去了作用,不但不知道酸甜苦辣,連講話都不能講。所以各位,不只是講經就去練舌根,你口吐蓮花也是練舌根,你在念佛也是用舌根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所以舌根的功能很大,可以宣說世出世間法的智慧,使眾生能夠離苦得樂,超凡入聖,所以舌根功德有一千兩百個。
再來身根,身根的功德只有八百,什麼身根?我們坐在教室裡面感覺很涼,我們比如說,我們講堂現在開冷氣,你就感覺很涼,為什麼?因為你身根感觸到裡面有冷氣。如果這裡面很悶熱,你身根就感覺會很難熬,你受不了,因為身根告訴你,這裡面很熱、很涼。然後如果你處在一個環境裡面,是順的或是逆的,你馬上知道,這也是身根告訴你的。你睡在床鋪很硬、很不舒服,身根告訴你的。你睡得很舒服,身根告訴你的。但是有一個原則,必須要因緣和合才知道,因緣不和合,身根就不知道了。也就是說,比如說你睡下去,你要有一個東西器材給你睡,要被這個東西配合,要因緣和合。所以外面境界如果不現前的時候,氣候沒有順逆這些境界的時候,身根就不知道了。所以身根的功德還不如耳根,也只有八百。
第六個,意根,意根能夠含攝三世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包納十方,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北、東南、西北、西南、上、下,十方,所以它有一千兩百個功德。我們說,眼耳鼻舌身意,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,意對法。所以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乃至於十方世界,無論是空間、時間,都在我們的意根中。不但如此,就像你要超凡入聖,也在我們的意根。所以意根清淨就是一朵白蓮花,意根不清淨就是一朵鐵蓮花,因為意根有如此大的作用,所以它是一千兩百個功德。
意根不好修,為什麼?因為心猿意馬,我們這個意根就像一隻猴子一樣,在六根門頭跑來跑去的。耳根就不用跑來跑去的,它穩定,它平靜。所以六根比較起來,雖都各有功德,但還是以耳根最殊勝。觀世音佛,就是傳授觀世音菩薩用耳根來修。我們選擇耳根的原因是因為耳根的殊勝。觀世音菩薩他是,文殊師利菩薩讚歎觀音菩薩說,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因為眾生都是往外攀緣,而不知道往裡面收回起來。
我們來看這個經文,就觀世音菩薩他成道的經過,這一段非常重要。「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『世尊!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,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,我於彼佛發菩提心,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。』」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頂禮佛足,因為觀世音菩薩希望他們這二十五位菩薩來告訴大家,分享他們修證的經過。觀世音菩薩就用最尊敬的、最恭敬的「頂禮佛足」,這是最敬禮。佛在上面說法,下面弟子聽佛的開示。頂禮佛足在佛經上都有,它不是問訊,它是最隆重的禮節,五體投地接足禮。我們以最尊貴的頭部頂禮佛陀最下面的腳印,如此頂禮,無形中就能夠破除我們自己的我執跟我慢,這叫「頂禮佛足」。
「而白佛言」,就報告佛陀了,憶我往昔無數恆河沙劫,「恆河」是印度的一條聖河,聖河裡面的所有的沙來給它算。「劫」表示時間很長,沒有辦法用年月日來說明,所以用「劫」來代表。「無數恆河沙劫」就表示說時間非常久遠,很難計算。觀世音菩薩就記得,他在過去無數恆河沙劫,當時有一尊佛出現於世,「名觀世音」,這一尊佛也叫觀世音,只是他是觀世音佛,他來教因地的觀世音菩薩。
「我於彼佛發菩提心」,觀世音菩薩在觀世音佛前面也是一樣發菩提心,「菩提心」就是我們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就上求下化,上成佛道,下化眾生,希望能夠成就如來種智,就是發了這個菩提心願。有了菩提心以後,就會繼續不斷的修加行,修一切善法,加功用行,慢慢地業障消除,心清淨了,那就有一點點契悟菩提心,菩提心現前,才是真正發心,稱為「發菩提心」。
「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」,這一尊觀世音佛教他一個法門,「從聞思修入三摩地」。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「聞」就是聽,從耳根聽進去,不是說,你耳根聽進去,右耳出去,不是,這不叫聞。「聞思修」的意思就是什麼?就是用佛法上來講,就教你修空觀、假觀還有中觀,中道實相觀。這個空觀、假觀、中道實相觀,這個叫「思」。「聞」,你聽進來以後,你要修空觀、修假觀、修中道實相觀,這叫「思」。那麼你觀成以後就開始去落實,這個叫「修」。你體悟這個真理以後,悟了這一念心以後,你就是當下就去實踐,這個修叫「聞思修」。不是說,我左耳聽進來右耳出去,這個叫聞思修,不是。所以一般中下根的人聽了以後馬上記錄下來,大概都是這樣。但是上根的人聽了以後馬上就思惟空觀、假觀、中觀,然後修的時候,一剎那就入三摩地了,這是上根人。
「初於聞中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了然不生,如是漸增,聞、所聞盡,盡聞不住,覺、所覺空,空覺極圓,空、所空滅,生滅既滅寂滅現前。」這一段是我把它歸類觀世音菩薩成道經過的十二個次第,前面那個是方法,從聞思修進來,從耳根進來,但是它每一個次第他悟到什麼程度,我給它歸類十二項。
第一項,「初於聞中。」「初於聞中」什麼意思呢?「初於聞中」就是在聽聞的時候,要注意喔,這個聽聞的時候,比如說,你現在在用耳根的時候,我們這樣拍一聲,這個拍一聲大家聲音都聽得到,這叫做聞。但是如果以耳根來說,現在拍一聲大家聽得到,但是不拍的時候有沒有聽到?一樣有聽到,聽到一個沒有拍桌的聲音,怎麼會沒有聲音呢?所以這個告訴你說,「初於聞中」的意思是說,告訴你說,這個聞性始終都在,沒有失去作用。所以我們這個耳根,我們這個見聞覺知,你死掉的時候它還在,不是見聞覺知人死掉就不在,這個聞性永遠沒有失去,所以叫不生不滅。它跟著你神識走掉了,跟著你的魂離開了,所以它沒有失去作用。所以為什麼我們能夠知道有聲音、沒聲音呢?因為我們聽這個這一念心在聽嘛。聲音過去了,我們有沒有知道?我們知道沒有聲音,這個心還在嗎?聞性還在,這個聞性跟見性一樣。
以前馬祖道一禪師怎麼教百丈禪師?「馬祖建叢林,百丈立清規」。百丈禪師,馬祖道一禪師怎麼教他徒弟百丈禪師呢?有一次他們兩個師徒去外面經行,一群燕子飛過去了,飛過來了,再飛走了。那這已經有相了,讓你看了,見相,一群燕子這樣飛過去了。等到燕子飛過來的時候,就飛過去,大家就看了。看了以後,飛過去不見了。馬祖道一禪師就問百丈禪師說,燕子呢?百丈禪師說,燕子飛過去啦。馬祖道一禪師用手很大力的捏,在這裡,喊痛嘛,啊,在喊痛。你怎麼知道痛呢?這個見性,燕子飛過去看到,燕子沒飛過去也在看到沒有燕子的虛空,所以這個見聞覺知始終都在,聞性也還存在。
所以有聲也是聞,無聲也是聞,你能夠用這個聞性,那麼你那個念佛就不得了,你那個念佛就一念相應一念佛,因為你有在聽你念佛的聲音。現在問題是你念第一聲有在聽,念第二聲有在聽,第三聲就不見了,嘴巴在念佛,心不知道跑到哪去了,你就不是用聞性了,你根本沒有聽到自己在念佛的聲音。各位不妨回去試看看,念一百聲,最少五十聲跑掉。好一點的可能七十聲,好一點的可能三十聲跑掉、二十聲跑掉,凡夫一般都什麼?跑掉百分之八、九十。所以我們明白聞性它是什麼?你專注聽一個聲音,聽風聲、聽水聲,你聽那個聲音,專注的聽,一切都不要想,就專門聽那個聲音,注意聽這一念心所聽的聲音。沒有聲音的時候也在繼續聽,滴答、滴答、滴答,突然間滴答停了,還是繼續聽。這個時候你能聽的這念心,跟所聽的鐘的聲音,任何聲音都不能聽,這個叫專注,這個叫「初於聞中」,從這邊開始訓練。
第二步就是什麼?「入流亡所」,什麼叫「入流」呢?眾生都是出流,心都從六根跑出去了,流入色聲香味觸法,往外跑掉了。就像你念佛一樣,你心跟著外面跑掉了,心在想什麼,它就跑掉了,這個就是眾生的境界。這個六根,現在六根就把它收回來,能聞的這念心往裡面流,不要往外面跑,這叫「入流」。「入流」如何修呢?你就專注聽這個聞性,外面的聲音就不要去聽,能聽這念心往裡面收,叫「入流」。收到一個最高境界,外面的聲音就聽不見了,什麼原因?因為這念心從耳根收回來了,到達「亡所」的境界,你外面講什麼我都沒有聽到了。「亡」就是沒有,「所」就是所聽的聲音,聲就是聲塵,塵就是塵勞。所以我們要把這個聞性往裡面收,就是「入流」。我們的聞性就像蝸牛兩個觸角,角一伸出來,忽然聽到外面的風吹草動,嚇得不得了,馬上把那個角往裡面收,這就是真正的「入流」,就是保護自己,一般人都不知道保護自己。
修行一個能、一個所,要知道有能、有所。能就是能聽的這念心。所就是所聽到外面的境界。如果我們用這個功夫,把心往裡面收,最後是怎麼樣?外面的聲音你就聽不見,只聽到你的聞性。比如說,你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外面人在講什麼什麼張三李四,所有你都完全,你再繼續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你都阿彌陀佛的時候,外面他後來在講什麼是非,什麼道場怎麼樣,這個人怎麼樣,你完全沒有聽到,你只有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,這個叫做「入流亡所」。
這個是剛開始進入、進去的第二個階段,就「入流亡所」了。這個時候就是什麼?你心,比如說,你在念佛的時候,旁邊很多人在講話,你一直專注在阿彌陀佛的時候,外面講什麼,到後來你真的聽不到,這個時候你定功就加深了。
第三個,「所入既寂。」我們的心往裡面收,收到不動的時候,達到最高境界,「寂」就是不動了,「所入既寂」,「寂」就是不動。
既然已經不動了,這個時候進入第四個階段,「動靜二相了然不生」,聽到聲音是動相,現在聽不見外面的聲音是靜相,表示我們的心已經靜下來了。但是這個時候,如果你產生執著也不對,為什麼?因為你喜歡這個清淨、喜歡這個安定,你執著這個靜也不行,你執著這個靜為實有。比如說,你打坐的時候你很舒服,但是忽然聽到有一個聲音,或是聽到有人走動的聲音,你馬上就嚇一跳,心就受不了,就覺得很討厭、很可惡,這個時候就起煩惱。就像你在讀經一樣,旁邊有人在走動,你就受不了了。這是什麼?你還有一個靜相、還有一個動相。那你耳根圓通要修到什麼?要「動靜二相了然不生」,所以動是塵,靜也是塵,塵就是煩惱,靜也不能執著。
凡夫執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,如果眼睛不看就會很難過,你相不相信?耳朵不聽也很難過,身體不動也很難過,為什麼?因為你已經養成習慣了,養成壞習慣。所以喜歡說話的人,你叫他不說話他很難過。喜歡看美女的,他沒有看美女,他很難過,會想。身體不動他也很難過,想要去拿杯咖啡來喝,泡一杯茶,因為他養成習慣了,已經造成這個習慣了。所以受到外面塵勞境界所役使,就是所奴役了。所以為什麼做世間的事情,做久會身心疲勞?因為外面的境界刺激我們的六根,當刺激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就產生毛病,耳朵如此,眼睛也如此,六根都如此,做久了,看久就疲勞了。所以眾生不瞭解,拼命在色聲香味觸裡面攀緣,始終靜不下心來。但是菩薩不是,菩薩是以禪悅為食,禪就是寂然不動,清清楚楚的這念心,這個是進入「動靜二相了然不生」。
第五個,「如是漸增。」從聞性上這樣不斷用功,反聞聞自性,收攝這一念心,繼續往裡面聽聽聽,這時候功夫又增加了,叫「如是漸增」。
第六個,進入第六個階段了,「聞、所聞盡,盡聞不住」。聞到最高階段的時候,連聞也不要執著了。我們前面離開動相、離開靜相,這個時候,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寂然不動了,不攀緣了。這個境界好嗎?不一定是好,要繼續用功,繼續漸增,漸增到六根歸一,六根變成一根,「聞、所聞盡」,聞到最後盡頭,六根變成一根,這個時候有些感應了、有些境界了,繼續再用功,不能夠執著,這個叫做「聞、所聞盡,盡聞不住」。
不住在六根上,六根歸一的境界,還是不執著,不執著在這個境界上,最後只剩下什麼?剩下一個覺性存在,能聽的這念心存在。因為這念心不能脫離動靜相,而且根也不執著,根也解結了。依根解結就是解釋的解,另外一個結果的結,解結就是把煩惱解掉了,動也是一個結,靜也是一個結,結就是煩惱,六根也是一個結。這六根都不執著了,不住了,又一個什麼境界呢?就是一個覺,覺的境界,靈知靈覺,連這個也不能住。
到第七個,第七個階段就是「覺、所覺空」。到「覺、所覺空」的時候,動靜相,六根都沒有了。這個時候還剩下一個空,剛才是一個覺也不要執著,只剩下我們這念心跟所感受的空,整個世間畢竟空寂,什麼都沒有。這個時候只念這念心跟這個覺性,只有這念心跟這個覺性,和所知道外面的一個空的境界。到這個境界的時候,一切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是是非非、善善惡惡、冤冤親親都離得乾乾淨淨。這是一個到「覺、所覺空」,只有能覺之心跟所覺空的境界,這個境界就是聲聞、羅漢所進入的境界。
入這個境界會有感應的、會有神通的。一般人到了這個地方都會產生執著,到這個地方什麼都不想再修了,稱為無學位,就是羅漢為什麼他入偏空涅槃?他就住到空裡面去了。他已經覺悟了,覺覺覺,覺到空裡面去了,他住到空裡面不出來,就是他雖然證我空真如,但是他進入那個境界不想出來,那叫偏空、偏真涅槃。佛陀說,他是偏真涅槃,到這個地方破了我執,證到人空境界,就人我空,但是他還有法執未破,所以破法執就是破除對這種空的境界的執著,這個叫做破法執。
我們以前都不懂什麼叫破法執,其實把空再打破,破除了執著以後,稱為虛空粉碎,大地平沉。就是禪宗裡面講的虛空粉碎,大地平沉。所以沒有證到這個境界的人,就覺得說,虛空怎麼會粉碎?其實是不執著這個境界,繼續用功,虛空就破掉了。虛空破了以後,能覺的這念心,所覺的這個空也解除了。這個空的境界,靈覺的境界最容易起貪心,一般人證到這個境界都不願意放棄。但是禪宗祖師告訴你,還是要放棄,叫百尺竿頭,百尺竿頭上的人,雖然得法未為真,百尺竿頭再進步,十方世界現全身,就是禪宗裡面講的境界,就是這個也不能執著。一般人都知道說,祝人家百尺竿頭,你已經跳過一百尺了,再上去,到登峰造極的境界。這個時候再往上走就很難,為什麼?跟畫家一樣,他畫到最高境界的時候,他畫不出來了。所以百尺竿頭再進步,十方世界現全身。我們修行也是要如此,修到某一個境界的時候,產生瓶頸沒有辦法突破,如何突破?要虛空粉碎。
再來第八,連那個空也打破以後,「空覺極圓,空、所空滅」。空也不執著,覺也不執著,空覺都變成一個達到寂的境界,內外一如,能所不二,這稱為「空、所空滅」,就能所合而為一了。空的境界不執著,住在空裡面這念心也不執著,因為這個空只有我們自己感受得到,這是第八個階段。
第九個,「生滅既滅寂滅現前。」前面所說的境界都是屬於生滅法,動的是生滅法,靜也是生滅法,六根能覺這念心,能覺這念覺心,跟所覺的空的境界,都屬於生滅法。為什麼?因為它是相對的,動跟靜是相對的,六根也是相對的,能覺的心、所覺的空也是相對的,這個都是生滅法。「生滅既滅寂滅現前」,你不執著這念心,不執著這個覺,能覺這念心,也不執著所覺空靈的這個境界,繼續用功,最後生滅都滅掉,寂滅就現前。這念心真正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,這個時候真正的楞嚴大定,真正的三昧就現前了,叫「生滅既滅寂滅現前」。
接下來,「忽然超越世出世間,十方圓明獲二殊勝: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;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」。到第十個階段,「忽然超越世出世間」,這什麼意思呢?馬上超越世間跟出世間。什麼是「世間」?「世間」就是一個動、一個靜、一個根。又如何超越出世間呢?「出世間」就是一個覺、一個空。動相沒有了,靜相也沒有了,六根感覺也不存在了,只有覺性跟外面所感受的空性、空相,這個時候是屬於出世間。
如果你經常在這裡入定的話,就斷了見思惑,見惑跟思惑,六根也斷掉了,沒有貪心,沒有瞋心,沒有癡心、慢心跟疑心、邪見。這是不是真正跟如來佛一樣呢?不一樣。還有界外的塵沙惑跟無明惑,所以稱為出世間。超越三界以後,只有一個覺性跟一個空性,但是如果你執著在這個境界,叫入偏空涅槃。如果不執著這個覺性跟空性,馬上就超越偏空涅槃的境界,超越二乘的聲聞,所以稱為超越出世間法。
到第十一個,「十方圓明獲二種殊勝。」這個時候「十方圓明」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、空間、時間都變成自己的這一念心,這個境界就三昧現前,就圓融無礙,光明遍照十方,達到這個境界,一個鐘頭多少滴雨都知道。就像當時外道考佛陀,當時外道考佛陀這棵樹有多少個樹葉?佛陀都知道。然後外道再偷偷把幾個樹葉、幾片樹葉拔下來,偷拔下來,再考佛陀說現在還剩幾片樹葉,佛陀一講全部都知道,都沒有錯,那外道才心服口服。為什麼?因為佛陀已經證得「十方圓明」的境界。
到第十二個,觀世音菩薩成就,獲二種殊勝,「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」,觀世音菩薩跟十方諸佛本具的妙明真心變成一個,諸佛有我們也有。就是說,我們同樣在虛空中,你證到這個虛空,我也證到這個虛空,那你就跟諸佛如來同樣一個大慈大悲,普度眾生了。第二種殊勝功德就是,「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」,不但跟諸佛同一個心,而且十方眾生的心,也在我們當下這念心中,你就變成真正證到觀音法門了。這是果上的觀音,所有一切眾生起心動念,你完全知道,這是果上觀音,他能夠聞聲救苦的原因在這裡。為什麼眾生只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,煩惱跟苦惱馬上就能夠感應呢?因為人有誠心,佛有感應。和什麼發生感應?和諸佛菩薩所證的法身、空性、覺性感應。
所以因地的觀音菩薩以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「聞自性」,往裡面聽,往裡面聞,一直聞到破除動相、見相、根、覺、空,到最後一切生滅都寂滅了,這念不生不滅的心就現前了。所以為什麼很多人不瞭解說,為什麼十方眾生的心念,如來都知道呢?因為如來他是無念、無心,他沒有內、外、中間,所有十方世界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在如來佛心中,所有眾生起心動念,如來佛都知道。不但如來佛都知道,一切鬼神、天仙、菩薩都能瞭解,瞭解什麼?眾生只要起心動念,聲音就像打雷那麼大,所以我們起心動念時時刻刻都要注意,一不注意就將來會墮入惡道,而且讓一切鬼神、菩薩都知道,所以說,這個才是真正的觀音法門。
我們一般講拜觀音啦、念觀音啦、供養觀音菩薩,這個是方便,這是一個感應,因為有三種,一個是方便,一個是究竟,一個是感應。我們現在談的耳根圓通是究竟,我們拜觀音,這是培福、培養恭敬心,這是方便、感應,觀音菩薩會給你感應。以上這是因為提到觀世音菩薩誕辰,我特地把觀音菩薩修耳根圓通跟大家分享,這是我個人小小的領悟,供養各位。
摘自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(第二三五集) 黃柏霖警官主講
文字稿來源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】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