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警官講故事:念佛三昧摸象記之二

那麼有一個修行人就要來請示這位高僧了,就來叩關了,我們來看這一段。有一天就有一個客人到關房來,要來問這位高僧。一般來講閉關,最好是兼止語。那我們是不知道,這位客人是跟這位高僧直接對話呢?還是寫紙條?那最好是寫紙條,他如果有叩關的話,是寫紙條比較好。但是有些他根本不接受叩關,就是全部關死,封掉了,萬緣放下,什麼都不管,那當然是最好,全部都止語。叩關者說,我已經修了二十幾年了,對於生信發願這樣子修行,我並不是很真切。就說他不是很落實,不是很踏實。那可能是我業障深重,我一直沒辦法做到一心,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。那麼就依照我這個下根,下劣根性的這個根基來說,我大概只能帶業往生了。那我念佛三昧恐怕這一輩子,恐怕沒有希望了。怎麼樣證到念佛三昧,他的方法以及他證到念佛三昧的相狀,叩關者請閉關高僧為他開示,高僧請印光大師為他宣說念佛三昧。印光大師說了,你看,印光大師很謙卑,他說,念佛三昧境界跟相狀,只有證得的人才能明瞭它的妙義,如人飲水,冷暖,冷跟熱只有自己心裡清楚。瞎子吃餛飩,心裡有數,你吃幾顆自己知道。冷熱只有自己心裡清楚。

所以自己的修行到什麼境界,你可以唬別人,你唬不了自己,你可以騙別人,也騙不了自己。老法師講的,祖師大德說的,生死這一件事情,是你騙不了別人的。所以印光大師說,能不能證到念佛三昧,如人飲水,冷熱自己心裡清楚。那我自己沒有證得,我怎麼可以為你講說念佛三昧呢?於是印光大師就說了,如果說修習三昧的方法,必須要在念佛的時候,用心意識迴光返照。你看印光大師他很客觀,他也很慈悲,他不說,你馬上見性。你說一丈不如說一尺,他是站在眾生角度談這個問題。他說,你用你現在的妄心,就是用心意識,用你現在的妄心迴光返照,就是即煩惱為菩提。

你現在執著什麼?你放不下什麼?你從這個放不下什麼跟你執著什麼,從這個地方迴光返照,這個就講到問題、修行的核心了。我們常常會離開煩惱、我們常常會遠離煩惱,我們常常會避開境界。我那一天在讀到江味農居士的《金剛經講義》,他怎麼講?他說,我們修行就必須要託境界來修己心,就是我們必須要假藉這個境界來修我們這個凡夫的心。我們都是逃避境界,我們看到這個人很討厭,我們馬上就躲掉了,我們看到這個事情很困難,我們就跑掉了,我們看到這個事情讓我很痛苦,我就趕快躲起來了。你說問題有沒有解決?沒有解決,你還是把業力帶跑了、帶走了。

所以人家印祖說,你用心意識迴光返照。什麼叫迴光返照?就是你轉個念頭,你現在執著什麼?你現在把它轉一個念頭,你換另外一個角度,你說,我現在放不下它,你轉一個角度,你用另外一個想法、用另外一個方法把它轉掉,迴光返照,你轉個念頭。你專注凝神,你不讓它向外馳求,就是不讓你的心向外馳求,念念都要落在真如自性上,心心都要契合如來體性。印祖說,能念的念、所觀的觀,什麼叫能念的念、所觀的觀呢?觀就是什麼?你聽得很清楚,你現在能念的佛,這句阿彌陀佛,又聽得很清楚,這叫所觀的觀。所以你能念的佛,跟你能夠聽得很清楚這個心,它是一體的、它是同步的,是一不是二,你觀自然念,念自然觀,一定要使念頭,這個念以外,你一定要說,我這個念以外沒有觀,觀外沒有念,這個很困難,念就是觀,觀就是念。觀跟念雖然如同水乳了無兩樣,但是因為你還沒有到究竟到自性的本源,所以你必須要仰仗佛力,藉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這個佛號來去深深體會研究,切切的提醒、追究,體會得愈切切,愈提醒愈切切、愈真切、愈親切。等到力量功夫到達至極至純的時候,豁然開朗,念頭跟疑團頓時脫落,證入念而無念、無念而念的境界。這個時候自性中一點靈光獨立的輝耀,就是「靈光獨耀」,根塵境界脫落無依,就「迥脫根塵」,就是六根對六塵能夠做到即相離相,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你眼耳鼻舌身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這個境界叫做即相離相,這是根塵境界脫落。那清淨寂滅的光明體自然就體現露出來了,這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講得出來的。所以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講說,「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」,就是這個意思,就唯證方知,直下會取。

再下面這一段,「心性無染,本自圓成。但離妄念,即如如佛者。此之謂也。工夫至此,念佛法得。感應道交,正好著力。其相如雲散長空,青天徹露。親見本來,本無所見。無見是真見,有見即隨塵。到此則山色溪聲,咸是第一義諦。鴉鳴鵲噪,無非最上真乘。活潑潑應諸法,而不住一法。光皎皎照諸境,而了無一物。語其用,如旭日之東升,圓明朗照。語其體,猶皓月之西落,清淨寂滅。即照即寂,即寂即照。雙存雙泯,絕待圓融。譬若雪覆千山,海吞萬派。唯是一色,了無異味。無罣無礙,自在自如。論其利益,現在則未離娑婆,常預海會。臨終則一登上品,頓證佛乘。唯有家裡人,方知家裡事。語於門外漢,遭謗定無疑」。這一段,印光大師也是開示得非常地了義,這個不是明心見性的大修行人是講不出來的,他完全是即問即答。印光大師在回答扣關的這位客人的時候,他並沒有準備筆記,他也沒有現場翻閱經典,就是這個客人這樣問,什麼是一心不亂?印光大師這樣即席開示,不假思索,所以是從他性德流露出來的。

那麼這一段我們再來詳細來解說,印光大師說,到這個時候,你能念之念跟所觀之觀融為一體的時候,像水乳交融,雖然你還沒有徹悟根源,但是你向著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你念到力極功純,就是你念到功夫成片的時候,念到事一心不亂的時候,乃至於理一心不亂的時候,你豁然頓脫,你身心世界脫落了。你這句佛號持到功夫熟的時候,你六根對六塵,你不起心、不動念,至少你把功夫,你把煩惱伏住了,當然最高境界就是印祖說的,證入無念無不念。就蕅益大師說,剛開始要拿念珠計數,到功夫成熟的時候,拿念珠也可以,不拿念珠也可以,他那個時候就是無念無不念了。

什麼叫無念無不念呢?你想要念也可以,你想不要念也可以,他心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了。所以無念事實上已經是什麼?已經到,他無念有沒有念頭?有,他清淨,要念也可以,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。所以印光大師說,到你的心與一切境緣無所染著的時候,你念到你六根對六塵,你不住色聲香味觸法。也就是說你六根對六塵,心中只有這句阿彌陀佛,沒有任何的念頭,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心性與一切境緣無所染著。印祖說,本來這個境界是我們凡夫所具足的功德相用,就是你本來具足的。你只要能夠離開妄念,就能夠如同清淨寂滅的佛,功夫到這個時候,你就感應道交了。念佛的真正殊勝的方法才能得到,才能享受到念佛的力量。

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念佛的力量呢?因為我們六根對六塵的時候,我們雖然嘴巴念佛,但是我們已經心對這個境緣,我們有染著了,我們有貪愛,我們有憎恨、憎厭了,我們有憎厭了,有憎愛心起來了。所以我們念佛沒有功夫,所以不能感應道交,所以沒有辦法享受到念佛的力量,就是不能夠享受到念佛的三昧。那它的相狀是什麼個樣子呢?印祖在形容念佛三昧的相狀就像萬里晴空,清澈湛寂,沒有片雲阻隔一般。就萬里晴空,沒有半點雲,沒有一片的雲在上面。這個時候業障消除,心眼洞開,明見本來面目,而實在卻無有形相可見。見無所見是真見,有見就是假見,你還有一個我看到,那個我還在,那不是真見。

所以這個見無所見就是離一切相對待的相,離一切虛妄之相,那這個是真見。他說,你如果做不到這個境界,還是要再生死流轉,那功夫修到這個程度,山光水色都是無上深妙的義理。印祖就比喻了,他說,你如果念到念佛三昧這個境界,就是旁邊有烏鴉在叫,喜鵲在那邊呱呱叫,「鵲噪」就是,因為喜鵲的聲音都特別的煩躁,你真正證到念佛三昧的人,就算旁邊烏鴉在呱呱叫,烏鴉在那邊鳴叫,喜鵲在那邊呱噪,無非都是最上真實的教法,活潑生動,妙用無窮,自然就可以應對一切法而不執著一切法,光輝明朗,「朗照」。

這個地方印光大師說,你修到念佛三昧,就是你契入第一義諦了,這個時候這些六塵的相統統轉成南無阿彌陀佛,也都在演說阿彌陀佛,無非都是最上增勝,但是「活潑潑應諸法,而不住一法」。就好像什麼呢?印光大師說,它自在了無一物,說它的作用就像太陽出來,照耀山河大地,無處不至,無時不在。說到它的體相,就好像清淨的滿月,在黎明前,太陽要下山的時候,那個靜悄悄地映著大地,遍地都是彩霞。那個時候清淨寂滅,說它照,它又一念不生,還在寂中,說它寂,它還在照,寂在照中,照在寂中,寂而照之,照而寂之,雙雙存在,又雙雙泯滅。沒開顯本來的時候有定有慧,功夫到現在的時候是止觀雙運,定慧等齊,圓融無礙,圓托托唯是一大光明藏,好像大雪覆蓋在千萬座的山峰,大海吞沒了萬種色相,只有一種形色,毫無其他的色法,沒有掛礙,自在自如。

說到念佛三昧的利益,現在雖然沒有往生,但是他身在娑婆世界,但是經常在定中去極樂世界了,參加蓮池海會了,聽阿彌陀佛宣說妙法了。在極樂世界的七寶蓮池內,自己的蓮花已經光明燦爛了,照耀十方。臨終上品上生,這個時候就頓證佛乘了。到這種境界的人,只能說給證得的人聽,他會點頭,沒有證得的,他不能契入。所以他說,你到這個境界的人,只能說給證得的人去聽,他才會體悟,他才會點頭,他才會贊同。如果說給不能夠生信的門外漢,他一定會遭到毀謗,說根本沒有那回事情。就像我們曾經講過,八年寒窗讀《楞嚴》,就是倓虛老法師在《影塵回憶錄》裡面講的那個劉文化,他深入《楞嚴經》以後,進入那個,見到那個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他問那個掌櫃的黃大爺,他沒見到,但是劉文化見到了,那意思是一樣的。

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又問,人於日用,普應諸緣。何能觸目菩提,頭頭是道乎。答,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。萬境不出一心,一心融通萬境。若了心體本空,何妨該羅萬象。須知萬象如幻,生滅唯是一心。諸緣無縛,本自解脫。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。心境一如,有何掛礙。不見華嚴事事無礙法界。所謂一一塵中一切剎,一一心中一切心。一一心塵復互周,重重無盡無障礙。」印光大師說這個是真的非常高深的境界,我們來把它做白話解說。

客人又問了,那我在日常生活裡面,我每天待人接物這麼多事情,有善緣的、有惡緣的、有順緣的、有逆緣的,我怎麼能看的都是菩提呢?你說這個惡緣也是菩提,那這個順緣也是菩提,我怎麼去看出來呢?我怎麼可以不要丟掉菩提心呢?我怎麼可以不丟掉我的道心呢?我看到這個惡緣的時候,我就丟掉菩提心了。我看到這個順緣,我喜歡了、我貪愛了,我也丟掉我的道心了、我也丟掉我的菩提心了。他問印光大師說,我該怎麼辦?我在日常生活裡面,我該怎麼辦呢?我怎麼保護我這個道心呢?

印光大師答得很好,你執著了,你有分別了,那就你心動了。你遇到順境了,你就心動。你遇到逆境了,生氣,也是心動。你遇到喜歡的,你執著了,你也是心動。那你心動就有境界,什麼境界?我喜歡的境界。你不喜歡的,你也心動了,你就有個不喜歡的境界。印祖告訴他說,你只要心不動,那境界就沒有了。所以印祖跟他講,印光大師跟他講說,所有境界都沒有離開你現在的心,喜歡的也是你心生出來的,不喜歡的也是你的心生出來的,哪裡有境界呢?都是你自己生出來的。你說,我很生氣,那也是你生出來的。你說,我很討厭、我很喜歡,也是你心生出來的。

但是真如的境界裡面,它沒有這些,它沒有這些相對待,它沒有障礙。真如的境界,真如的心跟真如的境界它是一體的,它沒有分別掛礙,它照見五蘊皆空。在真如境界,它哪裡有這個萬象色法呢?所以就像虛空一樣,虛空不礙白雲飛,這個虛空裡面,它不礙所有的這些萬象變化,比如說這個虛空裡面,有時候會出太陽,有時候會有白雲,有時候會下雨,有時候會颳風,有時候會下大雨,對虛空都沒有妨礙,意思一樣,所以這些森羅萬象都跟你無關,這些都是諸法。那你要知道這些都是幻化,颳風,下大雨,出太陽,這些都幻化的,虛空不動,那這個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。那這些境緣,如果你沒有纏縛的話,那你自性就解脫了,那你心就不會著外面的六塵了,色聲香味觸法,那這樣你有什麼掛礙呢?

所以《華嚴》的最高境界就是事事無礙、理事無礙。那《華嚴》的境界就事事無礙,所看到的所有境界都是菩提智慧,一切有情無情,同圓種智。你到這個境界的時候,一粒微塵中含有無量無邊的世界。所以一葉一如來,一沙一世界,到《華嚴》境界的時候,一多不二。所以一粒微塵中,它含有無量無邊的世界,一念自心包括所有真心自性,一大光明藏,都從這邊生出來的。然後再一切一切都又回歸到這個大光明藏,它相互圓融,這是《華嚴》的境界。

最後印光大師說,「以故器界毛塵,雲臺寶網。咸宣性海,悉演真乘。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。覓一毛頭許不是道者,亦不可得。則法法頭頭,無非大寂滅場。心心念念,悉契薩婆若海。唯心妙境,唯境妙心。離四句,絕百非,絕待圓融,何可得而思議也哉」。印祖大師你看他這個,他那個境界這麼高,他的開示是這麼個圓融,他說一切一切的這些毛塵器界、森羅萬象都是我們性海的妙用,一切都是佛的法身,全都是性海,就是我們自性的妙用,都是在跟你演說真正的真乘,一心不亂的上乘法。「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」就是時間、空間。你要找出哪一件「毛頭」不是在說法呢?不是在說道呢?一切法、一切處,你要找出一個「毛頭」不是道的都找不出來,到處都在為你說法。惡人也在幫你說法,善人也在為你說法,這動物也在為你說法,無情也在為你說法,哪一個不是在說法呢?這個就是這裡面講的,「器界毛塵,雲臺寶網。咸宣性海,悉演真乘」,你到這個境界就是一心不亂的上乘法,到這個一心不亂的時候,到這個念佛三昧的時候,一切法、一切處,你舉手投足都是清淨法身的顯現、都是清淨法身的妙用。那這個時候,你心心念念都契合清淨本然、寂照光明的本體,真心顯現的一切境界,一切境界體現常住真心。離常有、無、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等四句,就是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,以及百種的否定的假名概念。功夫修到這個時候,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,離開這些對待都成為一體了,見到事事無礙的法界,這就是圓滿的佛,證到究竟位,如來的果位,這不是凡夫的思議,分別心所能體會出來的。

「上來所說,如盲摸象。雖未離象,恐非全象。筆以記之,以質諸親見之者」。這是印光大師非常有名的「念佛三昧摸象記」,講得是非常了義,我們也只能這樣按照大德的解說,我們把它分享出來。那真正,印光大師說,只有證入的人才能體會那個境界,沒有證入的人是想像不出來的。

摘自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(第二六O集) 黃柏霖警官主講

文字稿來源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】

留言